第84章 贾母提起宝玉的婚事,希望给他找个好姑娘(1/2)
薛姨妈因为金桂那档子事儿,一时气得肝火直往上冲,左边肋骨那儿疼得要命。宝钗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妈妈这是怎么了,等不及医生,赶紧让人去买了点钩藤回来,浓浓地煎了一碗,喂妈妈喝下。她还和秋菱一起给妈妈揉腿捶胸。过了一会儿,薛姨妈感觉好点了。但她还是又气又伤心,气金桂那么撒野,又觉得宝钗这么懂事,心里怪可怜的。
宝钗又安慰了一阵,薛姨妈迷迷糊糊地打了个盹,心情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宝钗就对她说:“妈,这种小事情别往心里去。等过几天能出门了,去老太太和姨妈那儿聊聊天,解解闷儿也挺好。家里不是还有我和秋菱嘛,别人也不敢怎么样。”薛姨妈听了,微微点头说:“过两天再看吧。”
元妃病好了,家里人都乐开了花。没过几天,几个太监就来了,拿着礼物和银两,说是贵妃娘娘赏的,因为家里人都挺辛苦的,这是奖赏。他们把东西和钱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贾赦、贾政他们跟贾母说了一声,一起谢了恩,太监们喝完茶就走了。大家回到贾母的房间,聊了一会儿天,这时候外面有个老婆子进来说:“小厮们来报告,说有人找大老爷,有紧急的事情要谈。”贾母就对贾赦说:“你去看看吧。”贾赦应了一声,就退出去自己去了。
贾母突然想起了啥,就对贾政笑着说:“你看娘娘心里多惦记宝玉啊,前几天还特别问起他了呢。”贾政陪着笑脸说:“可宝玉他就是不愿意好好念书,真是辜负了娘娘一番好意。”贾母说:“我可是给他夸了个天花乱坠,说他最近文章写得可好了。”贾政笑着说:“哪能比得上老太太您的话啊。”贾母说:“你们老让他出去作诗写文章,难道他一篇都没写好吗?孩子嘛,慢慢教嘛。都说‘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嘛。”贾政赶紧笑着说:“老太太说得对。”
贾母又说:“说起宝玉,我还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商量:这孩子也大了,你们也该留点心,给他找个好对象,定下来。这可是他一辈子的大事。别管远的近的亲戚,穷的富的,只要那姑娘性格好,模样儿周正,就成了。”贾政说:“老太太说得对。但关键是,那姑娘也要好,而且宝玉自己也要学好。不然,学不好,耽误了人家姑娘,那多可惜啊。”
贾母听这话,心里有点不高兴了,就说:“按理说,你们当父母的,我用得着这么操心吗?我就是觉得宝玉从小跟我,我可能多疼了他一点,耽误了他成长,但我觉得他模样儿挺周正,心性儿也实在,未必就会是个没出息的,会耽误人家姑娘。不知道我是不是偏心,反正我觉得他比环儿强点。你们觉得呢?”
贾政被说得心里七上八下,赶紧赔笑脸说:“老太太阅人无数,都说他好,那肯定错不了。就是我这做爹的,巴不得他快点长大成才,可能太心急了,跟古人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似的。”一句话逗得贾母也乐了,大家都跟着笑起来。贾母笑着说:“你如今也一大把年纪了,又是做官的,自然是越老越稳重。”
说到这儿,转头看看邢夫人和王夫人,笑道:“想起他年轻时那怪脾气,比宝玉还邪乎。直到娶了媳妇,才算稍微开窍。现在就只会埋怨宝玉。我看宝玉现在倒比他那时更懂得人情世故呢!”邢夫人王夫人听罢,都笑说:“老太太又逗我们笑了。”
这时,小丫头子进来告诉鸳鸯:“老太太,晚饭准备好了。”贾母问:“你们在那儿嘀嘀咕咕什么呢?”鸳鸯笑着解释了。贾母说:“既然如此,你们都去吃饭吧,就让凤姐和珍哥媳妇陪我吃。”贾政和邢王两位夫人应声,等着摆好饭,贾母又催了一遍,大家才各自散去。
邢夫人走后,贾政和王夫人进了屋。贾政想起刚才贾母说的那些话,就感慨起来:“老太太这么喜欢宝玉,咱们得让他学点真本事,将来能出人头地,别辜负了老太太的疼爱,也不能对不起人家姑娘。”王夫人点头说:“老爷说得对。”
然后贾政就让一个丫鬟出去告诉李贵,说宝玉放学回来先吃饭,吃完饭再过来,他还有话要问。李贵答应了。
宝玉放学后正要过去请安,李贵却告诉他:“二爷,先别过去,老爷说了,吃完饭再去。听说还有事要问您呢。”宝玉听了一愣,只好先去见过贾母,然后匆匆回园吃饭。他三下两下吃完,漱了口,就赶紧去找贾政。
这时贾政在内书房坐着,宝玉进去请了安,站在一边。贾政就问他:“我最近有点忙,忘了问你。你不是说师父让你讲一个月的书,然后就要开笔吗?现在都两个月了,你开笔了没有?”宝玉回答说:“做了三次,师父说暂时不用告诉我爸,等做得更好些再说。所以这两天我就没敢说。”
贾政又问:“都是些什么题目?”宝玉说:“一个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是‘人不知而不愠’,还有一个是‘归则墨’。”贾政问:“都有草稿吗?”宝玉说:“都写了出来,师父也改过了。”贾政说:“放哪儿了?在家还是在学校?”宝玉说:“在学房里。”贾政就让宝玉叫人去拿过来。
宝玉赶紧让人去告诉焙茗,让他去学房把那个写着“窗课”的薄竹纸本子拿来。
焙茗一会儿就把东西给宝玉拿来了,宝玉赶紧递给贾政。贾政一翻开,发现第一篇标题写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原本宝玉写的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但代儒把“幼”字给划掉了,直接写成“十五”。贾政说:“你那个‘幼’字用得不对,题目没扣紧。‘幼’字是指小时候,从出生到十六岁都算‘幼’。这章节讲的是圣人学问随着年龄增长而进步的过程,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这些年纪都得明确标出来,才能看得出每个阶段的不同成果。老师把你的‘幼’字改成‘十五’,意思就清楚多了。”
他看到承题那里,原本宝玉写的是:“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贾政直摇头:“这不仅是孩子气,还看出你本质上就没有想成为学者的志向。”再看后面那句:“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贾政说:“这更是胡说八道!”然后他看代儒改的版本:“夫人孰不学?而志于学者卒鲜。此圣人所为自信于十五时欤?”就问宝玉:“改的这部分明白吗?”宝玉回答说:“明白。”
再看第二篇作文,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先看代儒改的版本:“不知道也不生气的人,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然后宝玉瞪大眼睛看原来的底本,心想:“你这是啥玩意儿?‘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这句好像就是针对‘而不愠’这三个字做的文章,下一句又跑到了君子的定义里头去了;必须得像改的那样,才贴切题意。而且下句还得把上句的意思说清楚,这才符合写文章的道理。得好好体会体会。”宝玉点点头。
贾政又继续往下看:“夫不知,未有不愠者也;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曷克臻此?”原文最后一句是“非纯学者乎?”贾政说:“这个也跟开头一样有问题。这个改的版本也还行,虽然有点苦哈哈的,但还能说得过去。”
第三篇作文是“则归墨”。贾政看了题目,扬起头想了一会儿,问宝玉:“你的书学到这儿了么?”宝玉说:“先生说,《孟子》容易懂些,所以先学的《孟子》,前两天刚学完。现在开始学《论语》了。”贾政看这个破题,改动不大。破题写着:“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政说:“这句第二句挺有你的风格。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
贾政问:“这是你写的吗?”宝玉回答:“是的。”贾政点点头,说:“也没啥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初次尝试写成这样,还算不错。前年我在外地当官的时候,还出过一个‘惟士为能’的题目。那些考生都读过前人写的文章,都不能自己创新,总是抄袭。你读过没?”宝玉说:“读过。”贾政说:“我让你换个角度,别跟别人写的一样,哪怕只写个破题也行。”宝玉只能答应着,低头拼命想怎么写。
贾政双手背后,站在门口那儿琢磨着。突然,一个小跟班儿慌里慌张地跑出来,一看到贾政,赶紧闪到一边,规规矩矩地停下。贾政问:“你这是干嘛呢?”小跟班儿回答说:“老夫人那边儿,薛姨妈来了,二奶奶让人来说,要准备饭菜。”贾政听了,也没多说什么,小跟班儿就又溜了。
宝玉自从宝钗搬回了自己家,简直是想得不行。一听说薛姨妈来了,宝玉以为宝钗也一起来了,心里那个激动啊,赶紧兴奋地说:“我倒是想了个开头,不过不知道行不行?”贾政说:“那你念念看。”宝玉就读起来:“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贾政听后,点了点头:“还行。以后写文章,可得把界限搞清楚,把意思想明白了再写。你过来的时候,老太太知道吗?”宝玉说:“知道的。”贾政就说:“那行,你去老太太那儿吧。”
宝玉一听到“是”,就小心翼翼地慢慢退出去。刚穿过走廊的月亮门,他就一阵风似的跑到了贾母的院子门口。焙茗在后头直喊:“小心别摔了,老爷来了!”宝玉哪听得见啊?
一进门,就听见王夫人、凤姐、探春她们在笑。丫鬟们见宝玉来了,赶紧掀开帘子,轻声告诉他:“姨太太在这儿呢。”宝玉忙不迭地进去给薛姨妈请安,然后才给贾母请晚安。贾母就问:“你怎么这么晚才放学啊?”宝玉就把贾政看文章让他做破题的事说了一遍。贾母听得眉开眼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