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君臣之约(1/2)

“药葛罗断然不会坐视不理!”元载回答了李适的疑问。

随即元载又接着说道:“自河西沦陷后,于大唐而言,从长安至安西乃至泰西之商路已然断绝,然而对于回纥汗国而言,经漠北至安西乃至泰西之商路却才刚刚贯通不久,回纥人从中得了货殖之利,又岂肯轻弃?”

这个是事实,从长安或者说中原到安西、泰西的商路不会真的断绝。

即便是战乱年代,商业贸易也一样存在,只不过换了一条商路而已。

河西走廊被阻断,往来于安西与长安之间的胡商就开始改走漠北商路。

虽然路途更遥远,补给比河西更加困难,而且没有坊柜与飞钱之便利,但终归还是有钱赚,只要向回纥纳贡,基本的安全也有保障。

换句话说,回纥汗国确实从中获得了利益。

没有任何国家会跟利益过不去,回纥人也不例外。

元载又接着说道:“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当头,回纥人绝不会轻言放弃,所以游牧在休屠泽、白亭海一带的回纥人定会倾巢而出进犯武威,安西军不过区区七千人,却要同时面对吐蕃军及回纥军……”

说到这里,元载就没有再接着往下说,但他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

意思就是,安西军纵然能够打败河西的吐蕃军偏师,却定然打不过游牧在休屠泽及白亭海的四万回纥铁骑,毕竟安西军不可能一直守在城内。

然而只要出了城,安西军以及随军妇孺在回纥铁骑面前就是待宰的羔羊。

回纥铁骑的冲击力究竟有多强,积香寺以及陕州这两场恶战就足以证明。

想到这里,李适脸色逐渐苍白,虽然大唐与回纥汗国之间订了兄弟盟约,然而正如元载所言,在利益面前盟约又算得了甚?

何况回纥人原本就不太讲信义。

董休以眼角余光看了一眼李豫。

见李豫浑无反应,董休便说道:“吐蕃之强在于步兵,回纥则以骑兵显于世,倘若回纥果真发兵凉州,安西军恐非其敌手,当速速发兵前往救援!”

“发兵前往救援?”裴冕哂道,“发哪一镇兵前往凉州?”

董休哑然,因为当下的大唐确实无兵可调,神策军都调到陇西。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吐蕃人的报复来了,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平定舅臣大论玛祥仲马杰的叛乱之后,将矛头指向了大唐。

半个月前,吐蕃使者就到了长安。

还送来了赤松德赞的书信以及吴损的首级。

吴损不辱使命,成功的挑起了吐蕃的内讧,但也付出了生命作为代价。

不仅是鸿胪卿兼御史大夫吴损,随行的十数位大德高僧以及乔装僧侣的死士,全部遭了吐蕃人的毒手,没有一人幸免于难。

赤松德赞稳定好国内局势之后,便开启了亲政后的第一次征伐,并且把征伐的矛头指向了挑起佛苯之争的罪魁祸首——大唐!

赤松德赞在书信中说道,他已经尽起吐蕃六十万大军,要与李豫会猎于陇右。

大唐君臣大概也能猜到,赤松德赞多半在吹牛,吐蕃的军队或许真有六十万,但是绝不可能齐聚于陇右这一个方向。

不过即便如此,大唐君臣也是不敢掉以轻心。

于是,大唐君臣第一时间就做出针对性部署。

先是以年富力强的李晟接替年老体衰的李抱玉任陇右、山南西道兵马副元帅,再是将神策军左右厢及左右虞候等六军调往陇西,只留中军在长安,与此同时,神策军也开始了又一轮的大规军扩军,准备从原先的六万扩充到十二万,毕竟要发国债了,就先预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