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誓师(1/2)

为了天下太平,姜山一心想做个好军人,真壮士,有着宏伟大愿:行走于大夏国的国土之上,寻尽人间无名水,历遍天下不到山,处处见太平安康。

此时入操场,上点将台,试问他心情如何?有《破阵子》为证,词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恰逢年少!”

姜山环顾点将台下,见将士们背负弓弩,腰挎刀剑,枪矛在手,骏马在侧,队伍整齐划一,屹立场地之上,装束戎戎,远观如铜墙铁壁,近看如棵棵青松,忍不住大声疾呼:“将士们好!将士们辛苦了!”

将士们齐声高呼:“为国征战,不辞辛苦。”

姜山大声说道:“将士们,大夏国的国土之上,都是大夏国的子民。荆湖是大夏国的国土,荆湖百姓自是大夏国的子民。在天灾人祸之下,他们为了抗拒当地地主老财的榨取,为了抗拒当地官府乡绅的压迫,起义了,更为了活出个人样,公然造反了。我们就为了太平天下,受朝廷遣派,来镇压他们,是正义的吗?”

场地上寂静一片,无一人发声。

姜山接着大声说道:“我今日,替天下爱好和平、且想安心过好日子的人发声,告诉大家,我们受朝廷遣派,来戡平叛乱,不仅是正义的,我们身为保家卫国的将士,还应当全力以赴。因为,唯有天下太平,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顺,才能将日子越过越好。动乱,只会好了那些心怀恶毒之人,于国家,于全天下的勤苦大众来说,是灾难,是浩劫。”

将士们心怀守护天下苍生的大义,装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使命,将姜山说的话,打心底认同了来。虽未欢呼呐喊,却也跟着台上的将领们鼓起掌,一时掌声如雷,久久方才停歇。

姜山大声说:“前边几次剿匪,不是胜而不持,就是大败亏输,给荆湖乱民添加当,以至乱民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试问为什么?不过三句话,一是苍天不仁,视荆湖乱民为刍狗;二是为帅不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三是起义自保,秤砣虽小压千斤。”

将士们安静无声,听姜山缓缓道来。

姜山说:“荆湖是大夏国的国土,荆湖百姓现在虽说是乱民,但只要他们愿意投诚,日后他们便是大夏国的百姓,国家有义务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继续在荆湖安身立命,免遭伤害。我们前来剿匪,不是给荆湖百姓加重灾难来的,而是给荆湖送和平安康来的,这是我军将士,从上到下,必须明白来的,必须记住来的,必须遵循来的。”

将士们鸦雀无声,全听进了去。

姜山说:“操场上的将士们,除了黄宗将军从襄阳带来的三千将士,你们都是张守城老将军训练出来的,防御外敌入侵的精锐之师,不是用来防御荆湖百姓造反的,学的本事善于野战,或攻城拔寨,而不是水战。让你们短时间内操练一下,就与善于水战的荆湖乱民交战于湖面之上,这是以敌之长攻己之短,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因而,本帅决定,先攻陆地,再围困敌人于水面之上,让他们为了吃饱饭,上岸来抢掠粮食,从杰佳水手变成旱鸭子,以己之短攻我军之所长,从而一举戡平叛乱,为国家迎来太平。”

将士们大声疾呼:“大帅英明,大帅神武!”掌声如雷。

等掌声歇下,呼声全无,姜山接着说道:“在天灾人祸双重侵害之下,荆湖百姓为求不受过分压迫与无情剥削,为了活下去,或是为了活出个人样,受邪教那些用心险恶之徒蛊惑,聚众抱团取暖,在他们看来,这是正义的事业,人心齐。朝廷派兵来镇压,只想着一味的剿灭他们,不用招安之策给他们寻求活路,他们势必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有如秤砣虽小,可压千斤。

现在变了,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杨一波那些邪教人士,只顾自己过好日子,穷奢极欲,走到今日,完全背叛了当初那‘等贵贱,均贫富’的宗旨,部下士卒与治下百姓困苦潦倒,跟当初没起义造反之前毫无二致,甚至还要艰难,可谓人心已失。乱匪说是有一二十万之众,因人心难聚,不过是尿泡虽大,全无斤两,将一捅就破。”

郑威身为前任剿匪主将,从未往这方面想过,只知一味用兵,才使得屡战不胜。今日听到姜山这一席话,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充满敬佩之情,不由得鼓起掌来。台下将士们见之,跟随其后,瞬时掌声如雷,塞满整个操场上空,久久不绝于耳。

try{ggauto();} catch(ex){}

见将士们不仅认同了姜山说的,还群情激奋,好有戡平叛乱就在今日之势,襄王心中喜然,朝姜山说道:“大帅,他人誓师大会,动不动就是歃血祭旗,鼓吹一些看不见够不到的虚假之言。你今日这一通话,讲的平平淡淡,却实实在在。不仅让全军将士知晓了朝廷的剿匪方略,还未开战,就为全军将士迎来了必胜的信心,真可谓以平常心审时度势,大道至简也。”

姜山说:“殿下谬赞了。想我大汉民族,不管经历什么劫难,之所以能永远屹立不倒,就在于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亿万之众,且劳心者或多或少会唱那首《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