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1章 廖永忠和俞家父子(2/2)
俞通源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其兄俞通海投归朱元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俞通海死,嗣其官职。
洪武元年(1368年),从徐达征中原,又偕冯胜会兵太原。
次年,取凤翔,克庆阳,皆立功。
俞通源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南安侯。
洪武四年(1371年),从廖永忠伐蜀,又从徐达抚甘肃,皆有功。
后徙江南十四万豪民于凤阳,又攻云南,征广南。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诏令还乡,未行即卒。
......
【叮咚,扫描完毕!
俞通渊
武力值:93点
统帅值:72点
智力值:50点
政治值:37点
技能一征战:俞通渊在随军出征时,武力值提升3点,俞通渊在随军在战场厮杀时,武力值额外提升3点。
技能二善勇:俞通渊在战斗时,武力值提升3点,俞通渊在与人斗将时,武力值额外提升3点。】
俞通渊,以父兄故,充参侍舍人。
随徐达征战秦、陇、燕、赵,积功授都督佥事。
征哈剌哈至捕鱼儿海,获酋长、人畜。
班师,转饷二十万石江西,又征都勺、龙场(今属贵州)诸蛮峒,克辰沅、宝庆,多有俘获。
俞通源坐胡惟庸党,朱元璋念及俞廷玉、俞通海功,洪武二十五年(1392),封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率师讨建昌(今四川西昌)叛贼,在越巂筑城。
洪武二十六年(1393),坐累失侯,遣还里。
建文元年(1399),召复爵,任豹韬卫指挥使。随大军征伐燕王朱棣,战死于白沟河之战。
......可跳转下一章......
......可跳转下一章......
......可跳转下一章......
少时豪迈有大志,智勇过人。至正十四年(1354),屯兵巢湖。至正十五年(1355),跟随廖永安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见其年少,问道:“你也想富贵吗?”廖永忠答:“能够为圣明的主子效力,扫除寇乱,名垂史册,正是我的愿望。”朱元璋听后称赞不已。
廖永忠协助廖永安率水师渡江之后,攻取采石、太平府、芜湖,擒获陈野先,打败蛮子海牙及陈兆先,平定集庆府(今江苏南京),攻克镇江、常州、池州,征讨江阴海盗,都有功劳。
廖永安被俘,廖永忠接替兄长之职,任枢密佥院,统领其军。
率军进攻赵普胜江营栅栏,收复枞阳。陈友谅袭击太平府,进犯龙江,张德胜总兵进攻,廖永忠大声呼喊着突入敌阵,诸军紧随其后,大败敌军,收复太平府,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随军征讨陈友谅,陈友谅固守安庆,朱元璋以步兵作疑兵之计,命廖永忠克其水寨,于是攻克安庆,追至小孤山。
又随军进攻江州,江州城濒临长江,守备甚严。廖永忠揣度城的高度后,在船尾造桥,取名天桥,然后驾船乘风倒行,使天桥与城相接,于是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后廖永忠晋升为中书省右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从征南昌,南昌投降。祝宗、康泰占据南昌叛乱,廖永忠随徐达平叛。支援安丰,击败张士诚。
陈友谅进攻南昌,战于鄱阳湖,突围殊死作战。敌将张定边直冲朱元璋坐船,常遇春将其射跑。
廖永忠驾快船边追边射,张定边身中百余箭,汉兵死伤很多。
第二天,廖永忠又与俞通海等驾着七艘满载芦荻的船,乘风纵火,焚烧了敌军楼船数百艘。
又率六艘战船深入敌阵搏击,然后迅速绕出,敌军大惊,以为遇到了神兵。
又在泾江口拦截陈友谅,陈友谅死去后,廖永忠随军征讨陈友谅之子陈理,分兵在四门设立栅栏,又在江中将船只连成长寨,断绝其出入之路,陈理只得投降,升湖广行省左丞。
廖永忠回京后,朱元璋将写有“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的漆牌赐给他,悬于家门外。
廖永忠击败左君弼于庐州,又救援安丰,平定江西未下州郡。
不久,跟随徐达、常遇春攻取淮东,张士诚派水师进逼海安,朱元璋命廖永忠回军水寨抵御,徐达于是攻克淮东诸郡。
廖永忠又随军征伐张士诚,攻取德清,进克平江,被授为中书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廖永忠担任征南副将军,率水师由海路会合汤和,征讨并降服方国珍,进克福州。
洪武元年(1368年),兼任同知詹事院事。率军平定闽中诸郡,至延平,击败并擒获陈友定。
随即被授为征南将军,以朱亮祖为副将,由海路攻取广东。廖永忠事先写信给元左丞何真,对他晓以利害。
何真马上奉书请降。廖永忠至东莞,何真率领属官出迎,广州、循州、惠州平定。
至广州龙潭,降服卢左丞。擒获海寇邵宗愚,列举其残暴行径,然后将其斩首,广东百姓十分高兴。
廖永忠又迅速传谕九真(今越南北部)、日南(今越南中部)、朱崖(治今海南琼山)、儋耳(治今海南)三十余城,守官纷纷纳印请命。然后进取广西,至梧州,降服元达鲁花赤拜住,浔、柳诸路皆下。
又派遣朱亮祖会合杨璟收复未下州郡。廖永忠引兵攻克南宁,降服象州。两广全部平定。廖永忠善于安抚,百姓念其恩德,为其立祠。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廖永忠返回金陵,朱元璋命太子朱标率朝廷百官在龙江迎接慰劳。
廖永忠入朝觐见,朱元璋又命太子送他返回府宅。廖永忠再出任职,安抚泉州、漳州。
洪武三年(1370年),随大将军徐达北伐,攻克察罕脑儿。回京后,封为德庆侯,年禄一千五百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洪武四年(1371年),廖永忠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随汤和率水师伐在蜀地的大夏政权,讨伐明升。
汤和驻守大溪口,廖永忠先行。到达旧夔府,击败守将邹兴等兵。
进至瞿塘关,此处山峻水急,蜀人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船不能前进。廖永忠密派数百人携带干粮水筒,抬着小船翻山渡关,到达上游。
蜀山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将士都穿上青蓑衣,在崖石间鱼贯而行。
估计已到,便率领精锐出墨叶渡,五更时分,兵分两路攻其水、陆寨。
水师都以铁裹住船头,设置火器而前进。黎明时分,蜀人才发觉,派出全部精锐前来抵抗。
但此时廖永忠已破其陆寨,会合抬船出江的将士,一并齐发,上下夹攻,大破蜀人,邹兴战死。廖永忠然后焚毁三桥,弄断横江铁索,擒获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飞天张、铁头张等都逃走了,廖永忠于是进入夔府。
第二天,汤和才到达,于是与汤和分道前进,相约于重庆会合。
廖永忠率水师直捣重庆,驻扎铜锣峡。
夏主明升请降,廖永忠以汤和还未到为由推辞不受。等汤和到达后才接受投降,承旨抚慰。
下令严禁侵扰百姓,一士兵拿了百姓七只茄子,立即斩首。
又慰抚戴寿、向大亨等的家人,命其子弟携信前往成都招降。
戴寿等已被傅友德所败,收到信后,便投降了。
蜀地全部平定。
朱元璋写成《平蜀文》表彰其功,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语,对廖永忠奖赏甚厚。
洪武五年(1372年),廖永忠北征,至和林。洪武六年(1373年),督率水师出海追捕倭寇,随即回京。
当初,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应天,至瓜步时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归罪廖永忠。
到大封功臣时,朱元璋对诸将说道:“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忘我抗敌,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当杨宪为丞相时,廖永忠与他关系密切。杨宪被杀,廖永忠因功大幸免。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 [1]南明弘光帝时,追封庆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