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起风了(下)(1/2)

几个呼吸过后,当朱由校发现手中奏本署名为吏部给事中杨涟之后,脸上的满意之色更甚,同时聚精会神的翻阅起手中这封明显冗杂许多的奏本。

他倒是要瞧瞧,这位铁骨铮铮的\东林君子\能够带给他怎样的惊喜。

眼见得朱由校如此郑重其事,从旁伺候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不动声色的摆了摆手,屏退了暖阁内的宫娥内侍。

虽说这乾清宫暖阁的宫娥内侍都是经过了他的层层筛选,但事关宗室亲王,谨慎些总是好的。

呼。

相比较左光斗的\言简意赅\,这封来自于吏部给事中杨涟的奏本,朱由校足足用了半柱香的功夫方才批阅完毕,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

这杨涟果然不愧是以\直谏\而闻名朝野,居然丝毫不顾及皇室颜面,于奏本中详细描述了洛阳福王朱常洵的种种恶行以及低阶宗室苦不堪言的现状。

虽说早在万历年间,朝廷便针对嘉靖年间的\宗室条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例如放松了对于宗室的\束缚\,允准其参加科考,务农,经商。

但相比较而言,有资格务农或经商的宗室不过沧海一粟,绝大部分低阶宗室都苦于没有\牙牌\,只能随波逐流,苦不堪言。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无所顾忌的杨涟居然效仿前汉的晁错,力荐于宗室间施行\推恩\。

要知晓,朱由校刚刚继位的时候,抚宁侯朱国弼等勋贵因为不满他染指兵权的行为,便曾在暗中散播谣言,声称要在宗室间施行推恩之策,着实惹得人心惶惶。

这杨涟,还真是\胆大妄为\。

毕竟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即便是诸如犯上作乱的宁王,草菅人命的尹王,至多也就是废除封爵,但隶属于宁藩和尹藩的郡王们依旧得以保存,代代传承。

倘若朝廷真的在宗室间颁布\推恩\之策,势必会在宗室间引发巨大的震动,极有可能危及中枢。

\陛下,慎重呐..\

不知过了多久,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小心翼翼的声音在暖阁内悠悠响起,令其不由自主的抬起了头。

\老奴自知人微言轻,不敢妄论朝政,但陛下根基尚浅,不可树敌太多呐..\司礼监掌印太监满脸苦涩,浑浊的眸子中充斥着惊忧。

虽说经过两百余年的传承,如今大明的宗室藩王早已不负国朝初年的盛况,决然难以重现昔日的\靖难\,但这推恩之策对于宗室而言,实在是过于敏感。

再加上如今大明内忧外患不断,辽镇建奴虎视眈眈,塞外蒙古蠢蠢欲动,这些宗室藩王们只需在地方稍微闹出些动静,瞬间便会加重大明的负担。

此时得罪遍布全天下的宗室们,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呐。

\大伴勿慌,朕心中有数。\良久,朱由校略有些疲惫的感叹声于暖阁内悠悠响起。

他没有料到,仅仅是一封尚未批红的奏本,便令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如临大敌。

可以想象,这奏本的内容若是被宗室们所知晓,将会惹来怎样的轩然大波。

紧握着手中奏本,年轻天子盯着不远处半开的窗柩,迟迟不发一语。

...

...

紫禁城中没有不通风的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