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眼镜城的设想(1/2)
其实别看李舜说的这么正气凛然,内心之中他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他这么卖力的帮着张罗,也是想给领导一个好印象。最终目的就是拿到眼镜市场的开发权。
丹凤的支柱产业就是眼镜,解放后,在乡镇还有两个小厂是磨玻璃镜片的。到了八十年代,有几个挑着担子从老家走来的浙省人开始先在火车站墙角下面卖眼镜。
生意大了以后,也就改在附近的康乐旅社里设点,接单批发眼镜。后来随着86年丹凤眼镜市场的开业,眼镜产业也终于在丹凤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了市场,有了客户也就有了乡镇很多个生产作坊。也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九十年代末,树脂镜片的兴起给眼镜行业更换了一台大马力的推进器。
很多作坊也跟幻化成蝴蝶样,开始有了华丽的转身。变成了一家家的正规厂家。这时候,原来的眼镜市场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老的眼镜市场还是原来由村里和工商所联合投资的。起点就很低,再加上批发生意开始日渐火爆,私搭乱建很是严重,管理也是严重滞后。
这时候眼镜市场就爆发出几个重点问题。第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被媒体点名曝光过多起。丹凤眼镜也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产品的代表。
第二,市场里商户开店和自己住宿都混在一起。再加上私搭乱建已经成为重大消防隐患单位了。市场消防不达标也是年年省里点名批评的单位。
这时各地眼镜市场也跟雨后春笋样开了过来。丹凤的眼镜之都的招牌也差一点保不住。幸好众多的生产厂家还在丹凤,不然真可能被彻底歇菜。
但这一切都已经定型,只能尽力改改弄弄,自然也达不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这时有家浙省公司来新建新的眼镜市场。但这家公司明显实力不够,就是简单拿着京城眼镜市场的设计图纸过来施工。
这个公司也没有做什么超前规划,市场的格局就偏小了。再加上开发商搞这个市场就是拿来卖钱的,工程还没完成,房子已经都卖的差不多了。这样开发商后来成立的物业,也就对市场丧失了管理手段。
买这个眼镜市场商铺的,很多都不是眼镜行业里的人,很多购房就是过来投资的。真正的厂家和经销商,反而买的很少。所以这也造成了这个市场一直就火不起来。
这个市场从开始建设起,娘胎里的设计缺陷,一直也没办法解决。市场面积偏小,选址也不好。背靠铁路货场,几乎没有扩容的可能。
当时估计也没想到后世会出现这么多车辆,市场根本没有建地下停车场。露天停车位也少的可怜。周围也没有配套设施,就这么一座楼孤零零的立在那边。
就这样又混了几年,老市场还是那个样子,经常挨批。新市场也是那个样子,门可罗雀。当货站也要拆除的时候,这时政府牵头拆了老市场又搞了一个只租不售的新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