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久攻不下,徒耗士气(1/2)
在李景隆惨败逃亡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位意志坚定的逆行者,他们便是铁铉和盛庸。
铁铉是色目人,“色目”这个称呼,意为“各色名目”或“诸色名目”,并非指眼睛是彩色的。
话虽如此,朱高爔仍对铁铉的长相充满好奇。
铁铉比朱棣小六岁,是国子生出身,从礼部给事中调任都督府断事。
此人才思敏捷,审理悬案,颇为干练,朱元璋欣赏他的才干,特地赐名“鼎石”。
朱允炆登基后,将铁铉擢升升为山东参政。
在李景隆北征过程中,铁铉负责督运粮饷。
盛庸,在洪武年间官至都指挥,在靖难之役中,以参将的身份先后隶属于耿炳文、李景隆麾下。
面对势如破竹的燕兵,李景隆撒丫子就跑,铁铉、盛庸却决定拼死坚守。
“铁铉,咱记得他”,老皇帝沉吟着回忆道,“他性情果决,是个心志坚定之人,你爹碰上硬骨头了”。
不得不承认,老皇帝看人真准,朱允炆除外。
“爷爷目光如炬,铁铉诈降,父王差点儿丧命于济南城下”,朱高爔照实说道,不落痕迹地轻拍马屁。
关于诈降,有一段颇为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虽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却说明铁铉、盛庸誓死固守的决心。
将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朱棣令人写了封劝降信,射入到城内。
不久,城中便以同样的方式回信,是一篇劝朱棣退兵的文章,名为《周公辅成王论》。
朱棣看信后,下令继续猛攻。
但是,收效甚微。
久攻不下,怎么办?
继续劝降,扬言以水淹城。
威胁很快奏效,城内传来阵阵哭喊声,随后,有人出城来向朱棣献上降辞。
得到济南,燕兵便可据此为根本,立足长远发展,与建文帝相抗衡。
眼看盼望已久的战略重镇即将到手,朱棣欣喜若狂,顾不上细究降表中的破绽,便答应第二天亲自到城中受降。
第二天一大早,朱棣带着几十名护卫策马行进至城下。
城门洞开,城墙上的将士高呼着“千岁”,声音此起彼伏,令人激动。
然后,当朱棣行至城门下方时,一块铁板猛然坠落,直直地重击下来。
朱棣急忙躲闪,铁板击中坐骑马头,他侥幸逃过一劫,快速策马扬鞭,越过缓缓升起的吊桥。
迅速逃至安全地带,朱棣惊魂未定地望向渐渐关上的城门,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济南城池坚固,占了之后,便可进可攻,退可守,进则挥师南下,退则划界自守,你爹之所以中计,是因为太心急了,欲速则不达。”老皇帝一阵针血地评论道。
“爷爷英明,孙儿佩服得五体投地”,朱高爔说起甜言蜜语从不含糊。
“你爹的数十万兵力被牵制在济南城下,建文帝就毫无动作?没派兵攻打北平?也没派将领去济南,与铁铉、盛庸里应外合、前后夹击?”
战机出现,老皇帝眼神贼亮,跃跃欲试,恨不得立马亲自带兵过去。
朱高爔连忙出声劝解,“爷爷,在父王和孙儿心中,爷爷永远是最重要的人,建文帝若是遵从爷爷的安排,怎会不顾藩王性命强行削藩,父王起兵实属无奈”。
朱高爔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是建文帝犯错在先,朱棣即使起兵夺位,那也是被逼的。
try{ggauto();} catch(ex){}
“你倒是会护着你爹”。
老皇帝刚才只是本能反应,多年带兵练出来的肌肉记忆,并非真对老四恨得咬牙切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