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皇位的滋味,只有一次机会(2/2)
他手里有军队,大家只能忍着,最多写写书,讽刺皇帝。
可如果有人造反,且代表他们的利益,愿意与他们共天下。
哪怕名不正言不顺,但至少能换掉朱元璋这个讨厌的皇帝。
try{ggauto();} catch(ex){}
最不济,只要胡惟庸能杀了老朱,从老朱家找个幼子继位,也好过现在的情况。
可以说,江南士绅心中的愤怒,就是胡惟庸敢铤而走险的基础。
而他如果造反成功,那些士绅们说不定还真会支持他。
“可惜了这座新都,只能便宜蒙古人……”
胡惟庸摸着新的紫禁城,自言自语。
凌说只是浑身颤抖,胡惟庸这些话,摆明了是承认,他其实早就算好了怎么瓜分中原。
也许朱元璋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汉家人圆了四百年的梦,会被他重新葬送。
只是他没有鄙夷和反驳胡惟庸的权力,因为他也是这条船上的人。
二人走着走着,来到了奉天殿的门口。
这座大殿,大门紧闭。
胡惟庸推门而入。
凌说登时冷汗直冒,这家伙找死?
他看了看四周,发现没人注意,也跟着进去,并且关上门。
诺大的大殿里没人,胡惟庸只是痴痴地看着属于皇帝所坐,龙椅的方向。
“胡相,你……”
胡惟庸一步步,走上高台,一屁股坐在龙椅上。
他回头,俯视惊恐的凌说,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油然而生。
这就是皇帝平时看着他们的视角吗?
由上而下的俯视,将众生百态收归眼底。
这就是皇位,是他渴望,也必须得到的东西。
……
“北伐,不顺利?”
胡惟庸在皇宫享受着成为皇帝的快感,前线的消息也通过一些渠道,流回前线。
姚广孝
从陈珂这里,得到了一些讯息。
知道北伐的消息,他也微微吃惊。
“是咱们大明,输了?”
姚广孝颇为吃惊,大明为了这次的事情,准备了太多太多,如果再输一次,张异的老丈人徐达,口碑大概就崩盘了。
或者说,大明从此之后,不会再入漠北一步,只能被动防守。
“输倒是没有,进入漠北之后,咱们的大军几乎是所向披靡,就算对方有次伏击,也被徐将军给打了!
咱们这些年培养的枪骑兵,在草原上正面打他们的部队也是压制的!
但……
他们跑了……”
“跑了?”
姚广孝面色古怪,还能这样?
华夏之上,按照张异的说法,是广阔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数是不适合农耕,只能游牧。
理论上,只要蒙古人想跑,他们往北方继续走,就走出了大明军队影响力之外。
这件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无解的。
大明不可能在这里建立有效的统治。
没有适合农耕的环境,军队和百姓都留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的兵患一直会存在的原因。
理论上这些游牧民族只要跑得够远,军队追杀的可能性就没了。
沧海桑田,如今的山川地脉,气候条件和汉时早就不一样了。
许多事情汉朝做得,大明做不得。
“贫道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姚广孝在一边琢磨着,眉头紧锁。
“有什么不对?蒙古人没了王保保,害怕我大明天君不是应该的吗?”
陈珂虽然情报工作不错,但对军事的理解实在太过浅薄。
姚广孝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了。
虽然蒙古人不战而逃,对于大明而言依然是一场胜利,只要没有抓住元帝,大明和前朝的战争就不算完。
而且姚广孝总感觉,蒙古人跑了这件事,实在太过诡异。
“对了,胡惟庸来顺天府了……”
陈珂给姚广孝提个醒:
“这家伙从今日起,一年里都会在顺天,他负责引导百官,将顺天的各个衙门都接收过来!
这老小子阴得很,你记得去信提醒一下你师父,让他没事别来应天!
虽然大概率上,胡惟庸也不敢做什么?
但为难人,他还是能做到的!”
一个宰相,提前一年为请迁都做前边的准备,等于这一年时间,胡惟庸就是这座城市最高的官员。
陈珂是锦衣卫,也是商人。
一个对张异,连带着队张异身边人都带着恶意的人,且没有皇帝制约的人,出现在这座城市上。
他们都要夹紧尾巴做人。
尤其是张异,如果他非要来北方的话,也尽量别在徐达在的时候在应天。
免得被人陷害。
“没事,师尊身边有锦衣卫的人看着,胡惟庸不敢……
不过,还是多陈掌柜的提醒!”
姚广孝站起来,准备告辞。
“姚先生费心!”
陈珂亲自将姚广孝送出门,等到他消失在街角,他才自言自语:
“张真人这位弟子,真是了不得的人才,不过他和真人一样,似乎对权势并无意思……
陛下让我观察他,可我左看右看,却看不出他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陈满嘟囔着:
“本来就没有什么古怪的,这位姚先生过的日子,过得比一般的出家人还要辛苦!”
师徒二人议论的姚广孝,回到顺天的春秋学院之后,就马上给张异写信。
“师父,徒儿觉得有诈……”
山东,张异收到姚广孝的信,已经是好几日之后。
他整个人脏兮兮的,显然又是亲自下矿去了。
从周通手里接过姚广孝的信,张异看了周通一眼。
关系好归关系好,他知道自己和姚广孝的来信,大功率是要被皇帝偷窥的。
所以他和姚广孝有默契,不该聊的东西不要聊。
不过打开信件,张异还是被姚广孝的猜测吓了一跳。
“蒙古人跑了……?”
身为穿越者,张异自己都不敢相信结果会是如此?
漠北之上的环境,比起靠近华夏周围还要恶劣。
且那边,也不是大元这支蒙人的地盘。
任何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牧场。
他们的北迁,本身也会带来战争。
既然对方迁徙已然充满代价,为什么他们没有勇气留下来跟大明对战一场?
所谓因为王保保投降,所以北元失去士气。
这种鬼话放在别人那里也许能信,但张异一个字都不信。
北元从洪武八年,王保保病死,一直跟大明纠缠到洪武二十一年,才真正告一段落。
这段时间,他们和大明的战争,也是有来有往。
这样的尚武民族,怎么可能会在明军手中吃大亏,就直接远遁北方?
张异放下信件,百思不得其解。
‘
他和姚广孝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有人泄露了大明北伐的消息,这点不难猜测。
可是蒙古人的行动,却让张异看不明白他们的诉求?
难道,这些人真的怕了大明,还是另有所图?
张异想了一下,没有直接回信给姚广孝,而是转手写了一封信,让周通通过他的渠道,送给朱元璋。
皇帝很快接到了张异的信件。
他打开一看,面色也凝重起来。
“徐达这一战,到底是胜了,还是去了个寂寞?”
老朱放下信件,对身边的太子朱标说道:
“正如张异所言,蒙古人这次的行动充满诡异!”
朱标回答:
“父皇,儿臣觉得也不
奇怪,毕竟当年的北平一战,蒙古失了十几万的生力军!
这一战之后,漠北早就没有跟咱们大明正面对抗的力量,他们不敢面对北伐军,尤其是还是徐将军带领的北伐军,
那是一点都不奇怪。”
朱元璋点头,朱标说的也有些道理。
几年前的北平一战,是大明彻底打断漠北气运的一战。
哪怕还有威胁边境的力量,但漠北却再无南下夺取天下的实力。
这也是朱元璋会将国都迁徙到应天府的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此时的蒙古人,只要朱元璋不作死的话,他们就算攻破长城,也啃不动中原土地。
这里强大的生产力带来的兵源,火器,都足以让他们每攻破一座城,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也许,他们是想保留自己的一战之力!
如果再输一次,漠北就彻底没有希望了!”
朱标无意间的一句话,似乎提醒老朱。
老朱走到地图前边,盯着漠北的位置,陷入沉思。
也许朱标说的是对的,蒙古这个民族,也许在统治中原的八十多年里,已经失去了早期蒙人的血性。
可是跟大明打的这些年,他们也逐渐找回了属于他们的节奏。
这样的民族,不可能会怯战,更不会不战而逃。
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想要保存最后的一战之力。
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有一战之力?
老朱陷入沉思,就如张异想不通一样,他同样如此。
“但是,有人泄露了朝廷行军的计划,这件事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朱元璋的脸色,登时冷下来。
已经十年了,朝廷中的老鼠还没扫干净?
“可是想要查这个人,很难!
毕竟,一个大的军事活动,知道的人太多了……”
“不用查,但既然徐达找不到人,就不用去找了,漠北之上,是西伯利亚……
他们愿意去挨冻,就挨冻去!
这次让徐达将北方扫干净就回来吧,朕总感觉,这场大战,迟早还是会下来的……”
朱元璋很快将这件事放下,而是提起张异信件上说的另外一件事。
张异在矿上忙活了好几个月。
蒸汽机组装起来了,他也确实完成了他一开始的设想。
作为大明第一台蒸汽机,成功让老朱看到了机器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