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战通州 3(1/2)

(上一章又被屏了,太难搞了。)

通州的地形,很容易描述。简单的来说就是东侧有北运河,北侧有通惠运河,在这两条河的内夹角处,就是通州城。

除此之外,就是一马平川。

不过,到底是千年繁华之地,也是京城门户,通州周围倒是有几座“卫星城”,当然这个时代没有这种词汇。

城东,过了北运河浮桥,有两座大约边长五十米的小城,可以称为河东北城和河东南城,本来就有军堡性质。可以依为阵地。

城北位于北城墙和运河之间,有民居仓库等建筑群,和河东南城城也有一座小浮桥相连。

城南有座军营,因为城墙高大,可称为军城,距离主城城墙仅仅两三百米左右。

城西,最重要的乃是距离通州八里的八里桥。也就是二鸦时期那场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在西城墙之外,有一个校场,相对的坚固,可以充作通州与八里桥阵地的中继阵地。

而通州的主城,也很有特色,说白了就是东西两座城连在一起。东城较大,多为市民居住。而西城较小,乃是驻军和官衙所在,习惯上称为西米仓。不过,占了西城差不多半个的西米仓,现在空的差不多可以跑老鼠。

从上所述,可以清楚的知道,这通州本来就是一座重要的军城,物资中转之城。

要说,通州周围的守军,还是很“强”的!甚至比滦河防线的部队还是要强很多的。

通州的右翼:有东南侧十几里外张家湾的二十多营鄂军,由湖北提督吴凤柱(前些日子还是署理,现在已经是正牌的提督了)率领。吴凤柱部二十个营是生力军,休整充分。虽然是新兵居多,但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强军了。

通州的左翼,有十五营皖南练勇(淮军)驻守在通州西的八里桥以北,由皖南镇总兵李占椿率领。这十五营皖南部队,实际上也是年初增援山东战场的,但是却没有赶上战斗。因此也被调往山海关,但由于行军速度有限,将将要赶到滦河防线,前敌已经溃败,就回了通州。虽然长途跋涉,免不了疲惫,但部队却是生力军。

当下,通州以刘坤一为主帅,江北提督李林杨红旗军居中,湖北提督吴凤柱在东南,皖南总兵李占椿居西北守八里桥。三个提督总兵三角形排开。

各部都不能算是弱旅,至少在直隶地面上,都算是强军了!

事实上,这已经是清军能整合起来的最强大的作战集群了。由此可见,刘坤一还是费了很大力气的。

总兵力,红旗军以二十营计,加上新补充的十营新兵,吴凤柱二十营,李占椿十五营,合计七十余营,兵力三万余。

这些已经是大清朝所能拿出来的全部可战之军。前线的几十个上百个营,能做到迟滞日军的进攻已经是刘坤一的最大期望!话说,那些部队,基本上都是败了一次又一次,其战斗力基本上都属于李林杨曾经说过的:几声枪响就能全军崩溃的部队!而驻守京师的,除了八旗军,都是来自各地的援军和团练,直到此时,连武器都还没有配齐。

李林杨、吴凤柱、李占椿三军的任务就是尽量迟滞日军,给京师城防部队争取休整补充整编时间!

try{ggauto();} catch(ex){}

通州这里,虽然兵力不少,但要想打好这一仗,三部必须协同,刘坤一留在通州,当下以指挥前敌为主,但李林杨估计,一两天之后就是协同三军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