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记者要来采访知青饭店(1/2)

凌晨,偌大的魔都还在沉睡。

印刷厂门口,印刷好的《文汇报》被装上车,运送到邮政局。由他们派送到各个机关单位、售报亭。

一个回城的女知青,很早就起床,带着简单的饭盒,去街道组织的托运社当搬运工。

她们女知青和男知青一起,进行货物装卸、打包。运送。妇女半边天,干的活和男人一样毫无区别。

下乡那些年,听到一些知青说,大鹅战后男人少,男人的岗位都由女人顶了上去,那些粗重的活,男人都得咬牙硬撑着。柔弱的女子,又怎么能承受的了。

她家境普通,为人朴实,一直接受听话的教育,单位安排怎么做就怎么做,一丝不苟的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每天干的全是粗重的体力活,尽管辛苦劳累依旧咬着牙硬撑着。

路过街边的早餐店,她闻着香味,加紧步伐向前走,不敢停留。

累死累活,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才拿到20块钱,一天也才0.6元钱,街边的早餐根本就吃不起。

公交站附近售报亭已经开了,各种报纸整齐排列。平常货场也有报纸,大家没事也会拿了看一看。

今天她出来的早,公交车还得等好长一段时间。便在售报亭转悠,忽然看见一行大字:《锐意进取的知青饭店》

嗯?

知青,这两个字让她忽然间有了些亲切感,晃了晃手上的报纸,“多少钱?”

“5分钱。”

她小心翼翼的摸出口袋里的几张零钞,递了一枚硬币给对方。

站在候车的位置,看着上面的报道内容。

“这是一家由街道为解决回城知青就业而开办的小饭店……知青当中大部分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但是,仍有些人趁机偷懒,逃避劳动……”

这说的不正是自己货场的情况吗,一些知青总是找各种办法偷懒,躲在一旁抽烟,打牌、闲聊。

她们这些干活认真的人每天都得累的半死,刚到货场那段时间,回到家连筷子都拿不稳,手在发抖。大家私下里也不是没有怨言,可又能如何?

她继续往下看,“知青王福生在街道的支持下,大胆推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这好啊!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短短的十二个字,说出了她们大部分人的心声。

“试行后,一些怠工甚至不参与工作的知青,没能拿到工资。而王福生他们这组知青,由于勤恳劳作,月营业额达到2000多块钱,除了基本工资28元外,表现突出的还获得30-50元不等的奖金。”

28+30,一个月不得58元,要是50元的奖金,78元,这都收入赶上领导的水平了。

她双手捧着报纸,激动的微微颤抖。

要是她们货场也施行这样的制度,她们这些辛苦干活的人,不要说一个月拿六七十块钱,哪怕三四十块,也都行。

那样,她也能偶尔在街边饭店喝碗豆浆、吃根油条,也还能给奶奶买点药,给小妹买根红头绳……

坐在公交车上,继续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阅读,报纸上写的内容和她们心意相通。都是回城知青,个中甘苦滋味,无比熟悉。

try{ggauto();} catch(ex){}

她从未想过,有人敢这么大胆的提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这人得承受多大的风险啊,就像她们当初要从滇省回来,多少人义无反顾……

她的心里由衷地感到敬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