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科举高中(2/2)
说是熟人倒也不算熟悉,不过几面之缘而已,一个年轻男子正站在书店的书架前捧着一本书在投入的看着。
这人正是会试旁边号子的考生丁宝桢,是癸丑科这一届进士中较为出挑的一位,算是晚清的洋务名臣。
乔致庸在史书上知道这位名臣的事迹,便有心结交于他,上前打了招呼。
丁宝桢听到声音抬头一看,竟然是乔致庸,他知道这就是那位搅动京华烟云,惹得朝野分派争议不断的名人,心里十分好奇与佩服,当下也是立马还礼。
俩人寒暄了几句,乔致庸见到店中还有不少士子在挑选书籍,不便大声交谈打扰别人,便邀请丁宝桢一起用饭,便出了书店,找了家酒楼解决晚饭。
酒楼雅间内,丁宝桢一脸敬服的道:“乔兄大名,在下早有耳闻,今日得见,真是在下之幸!”
乔致庸谦虚笑道:“丁兄大才,乔某也如雷贯耳,我说咱们两个就不要在这商业互吹了吧,太过了、太过了!”
丁宝桢楞了一下,“商业互吹……啊,哈哈,乔兄果然风趣诙谐,正是如此,正该如此!”
两人这才踏踏实实的说话,互相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丁宝桢还是对《泰西志略》一书介绍的西方十分好奇,便就着阅读时不解的问题与乔致庸问了起来。
乔致庸细心的一一解答,他也看出来了丁宝桢这个人对经世之学也是十分推崇的,确实是个能办实事的人,便把自己的兴办洋务实业以求富国强兵、革新吏治的一些想法和他说了一些。
丁宝桢听得心花怒放,这番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里。
今年33岁的丁宝桢对于国家出现的问题早有关注,他从贵州前来京城赶考,一路所见黎民之困苦,简直让他心中苦闷,他想不通这个国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如此困顿于内忧外患之下。
来到京城后读了《泰西志略》,他心里模模糊糊已有定见的一些想法逐渐变得真切起来,如今听了乔致庸的解说,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志向。
“乔先生,在下虽然在年龄上痴长几岁,但是若论及见识,丁某实在是远逊于先生,若蒙先生不弃,此后丁某愿意附先生尾骥,共行这救国之创举!”
乔致庸大喜,两人把臂欢笑,都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饭菜上来,两人边吃边谈,当丁宝桢听乔致庸要南下打通上路筹款时,他立刻表达出了想要一同前行的想法。
乔致庸水顺水推舟的答应下来,吃完饭后还拉着丁宝桢一起去大德兴的分号居住,丁宝桢高兴的答应下来。
次日,乔致庸把丁宝桢的事和胡沅浦说了一下,老胡对这个没意见,当场便允诺了替他上报咸丰。
时间过得飞快,南方的战火纷飞不止,遥远的京师也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半个月前,太平军的林凤祥、李开芳带着两万多精悍的老广西兵正式开始了北伐,从扬州出发,想要直捣黄龙!
消息传来后,京城人心浮动,乔致庸得知后心中也感到十分的急迫,这可不是小事,太平军的北伐一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