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泰西志略》(2/2)

try{ggauto();} catch(ex){}

这本书的中段,乔致庸对骚死阿美莉卡、阿福瑞卡、跳舞城等沦陷于西人之手的殖民地历史,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陈述。

他开宗明义,十分明确的告诉国人,十多年前的战争并非西人挑衅之终结,恰恰是大举动犯之开始,国朝若不能振兴,则必如婆罗门跳舞城之民,最终全然沦于他人之手。

这些种种与中原华夏大不相同的历史现象,让身处蒙昧之中的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真实的异国文明史。

书的后半段内容,乔致庸详细分析了当前国朝所遭遇的内外危机,从道光年间中西首战与签署条约入手,详细罗致了西人条约隐含的狼子野心,揭示了西人通商求财之本质,并大胆预言了英人势必还会得寸进尺,谋求更多利益,若不能妥善应对,则大清势必与西人更有一战!

光提意见,不给建议,这种人是最讨厌的。

对于如何应对如今的内忧外患,乔致庸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兴办实业,讲求实利,以补国用之匮乏,进而与洋人商战;

二、编练新军,平定发匪,以求社稷之安定,进而谋求御外辱。

内容基本上都是历史上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的思想理念,涉及到政治改革的内容,他一句也没写。

在这个年代,这种事情只能偷偷去做,而不能明目张胆的挂在嘴上说,那可是要犯忌讳的。

最后,乔致庸还提及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与徐继畬的《瀛寰志略》。

这两本书也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与人文的进步书籍,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对于西方的认知较为浅显,天朝上国的观念也没有彻底扭转。

历史上,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出版付梓后,便被百般攻击,最终在我国束之高阁。然而,东邻倭人却对此二书奉若珍宝,无数进步人士捧读不辍。

如此鲜明对比,足可见国朝国人今日心态的自大程度!

按理说,乔致庸所写的这么一本介绍西方人的书籍,也应该和他的前辈们一样被批判攻击,最终被历史埋没,直到多年后才能为人所知。

但是乔致庸的策略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已经用截胡而来的《讨粤匪檄》打出了名气,震撼了全天下的文人士子,乔致庸这个名字自然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不能说人人拥戴,但是至少印象足够深刻,小小战斗檄文的作用可不仅仅是文采学识,更是一种政治号召,从古至今不外如是。

口号喊的好,就有真爱粉跟着追捧。紧接着又拿出了这部大作,真叫人应接不暇。

等到某些守旧派得知此事的时候,这本名为《泰西志略》的书籍,已经在文人圈内流行开来了。

有清一代盛行文字狱,然而如今已经是咸丰年间,对文道之掌控远远不如康雍乾之时严密,嘉道以来鲜有文字狱大案。

胡沅浦看到这本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