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优化MOSFET模型(1/2)
很多人之所以到了大学会迷茫,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评价标准从一维变成多维。
之前在高中时期从市里到学校再到班级,经常组织考试,能够让你对自己的成绩在全校乃至全市有一个精确的定位。
一维的评价标准加上反复的测试,让人很容易提升自己。
而到了大学阶段,评价体系变成多维的,对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应试能力上。高中时期老师也从来没有教过学生到了大学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
这种时候,大部分人会陷入迷茫。
像曹永罗属于家里人一早就给他安排好了,只需要按照家里给他规划的路线按部就班就行。
周新从信息爆炸的时代回来,对自己要做什么一清二楚。
至于王卫和李力,进入燕大之后发现卷是卷不过这群卷王的,一年只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压根不知道要学到什么地步才能排名靠前。
纯纯开盲盒。
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二人也很是认真学习了一段时间,问题是没有效果,成绩在班上也只排在中间。
周新对这些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他不在乎。
对他来说,他打算尽快联系上之前的导师,也就是胡正明教授。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资料和信息搜集,周新明确了这个时空和他来之前的时空完全相同。
他也在网上搜到了胡正明的资料,如果他的推测正确,那么胡正明的邮箱也还是之前那个。
因为跟着胡正明念了四年的博士,对方大多数论文周新要么看过,要么通过其他论文引用有所了解。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要知道胡正明有超过九百篇论文。
之所以要去找胡正明,除了看重对方在学术界的地位,更重要的还是对方在产业界的人脉。
“尊敬的胡正明教授:
我在通过阅读你关于热电子感应MOSFET退化模型的改进论文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可以用于改进你优化后的数学模型......”
周新的打算很简单,还是得找胡正明,去伯克利把博士学位拿到,然后利用技术的领先优势,去硅谷创业。
创业成功后再回华国。
现在这个身份想在华国创业,难度太高。
或者说想搞半导体的难度太高。
稍作准备后,周新便给胡正明的电子邮件地址发了一封关于MOSFET模型进一步优化的论文过去。
胡正明从1976年开始就在伯克利任教,一直邮箱就没有变过。
从实际MOSFET晶体管出发,在复杂物理领域推演出数学模型,这是胡正明的得意之作。
这篇发表自1985年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接近2000次,是他仅次于FinFETch架构的成果。
在这个年代该数学模型被国际上38家大公司参与的晶体管模型理事会选为设计芯片的第一個且唯一的国际标准。
从1985年发表该论文以来,一直有各种研究试图改进该模型。
94年的时候有试图通过薄氮化氧化物来优化该模型的,95年有通过电子的热再发射来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