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角和行文思路(1/1)
首先,大背景我之前说过了,第三、四代皇帝嘛,中央集权,皇权也高度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中是边境偶有战事,就如同每个王朝一样,其实这里多是隐喻曹公自己所在的某朝,我不做详细展开。这个年代哪来的什么说直接走武勋路子轻易地谋反能成功,你要写这样的红楼文,那就要抛弃红楼原著的设定,自己言明乱世,可乱世又反过来与红楼书中的内容相违背。
其次,第三四、代皇帝,总体稳定的朝堂和国内环境,武勋的没落曹公也说了,而且还是不向新皇帝表忠心的旧武勋,所以有新武勋嘛,你看看原文的新武勋忠顺王、锦衣府赵堂官、仇都尉。原文中也可以看出,贾家是尝试着去挣扎的,很简单,科举(当然武勋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和平年代地位相比文臣有多低就跟不用我说了)。所以啊,政老爹读书了,没才能(童生都算不上),儿子贾珠会读书(早逝);贾宝玉高中失踪,贾兰高中了,李紈母凭子贵(可见李紈判词),四代列候家族的林如海科举探花。眼见没读书人,就只能捐官,你看看贾琏,你看看贾珍费那么大功夫找到戴内相捐官,还是个龙禁尉,是这些人不想科举吗不想当文官吗?不想要实权吗?武官、武勋地位和圈子的大小(所以荣宁二府开始那么鼎盛,刚建国打完仗啊),其实都不用我多说,咱中国人都知道。
原著整个旧武勋败落到了什么程度,你看看曹公笔下理国公府上柳湘莲有多穷(给秦钟修坟上坟都没钱找别人借的红楼多处描写也不做赘述)。贾家至贾兰已五代,但底子是有的,可充其量就是个站队的角色,所以你看红楼原著的描写很真实,贾府交往的圈子多是武勋。所以写文也好,写武也好不通过科举掌握官僚体制,进而掌握军权,直接就往军队去,是真的扯,你也去不了的(某清纳兰家),去了也没实权,所以这本书的框架会比较大,因为要尽量的去符合大逻辑。
我看到一位书友言明,红楼本身就是雅俗共赏的,还有说脱离了荣宁二府何谈红楼,我深以为然,所以鲁迅先生看完不是说了嘛: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写网文,其实都尽量美化了人物,有人说什么不会打压,恨不得主角死,我建议多看看红楼原书:赵姨娘找来马道婆扎小人,宝玉、王熙凤着了道,赵姨娘原著直接点名巴不得宝玉死,贾珠怎么死的,金钏死后王夫人说了啥;王家败了,还没休妻呢,王熙凤躺在病床上,贾琏说的啥。曹公的红楼好就是因为真实,人物是立体的。贾母不喜欢主角当然也不会想他死,王夫人呢,巴不得他死。都是一個道理,原著太多类似的例子了。
try{ggauto();} catch(ex){}
再说选角姓贾,你看看薛大傻子一家住进贾府(就那还隔开了,专门开了角门,方便到荣国府内宅而已)他能见黛玉几回,封建礼教多严重各位都知道,你指望外男见内宅女子?咱大逻辑还是要讲的,对不对,若果大逻辑都不计较了,那其他还有啥计较的。所以如果写个非贾家子弟,还是男的,你怎么和金钗以及荣宁二府女子情节互动,就住进去(黛玉住进贾府见过几个外男?是不是),你见得到?
最后贾府是累赘吗?贾家没那么高的地位(第三四代皇帝的就武勋还后期无人,一个文臣没出),从皇帝给元春、贾家机会,还有最后政老爹被皇帝问话就知道,人家皇帝连贾政是谁都没记住,只知道荣宁二府先祖。我都不太敢写得太俗,由文到武,利用原本贾府就有的资源先科举立足朝堂(有书友就提到了贾府本身是累赘也是资源,看如何利用,说道我心里去了,贾府自己一条道走到黑谁都救不了,可这不主角穿越而来了),然后掌握军队,最后结束,这是合理的路子,也只是合理(现实中还是扯淡,但毕竟是网文穿越小说吗,细节就不计较了)
所以我看到很多书友的评论都觉得诸位都是热爱红楼的(很多人的观点一看是很认真地看了很多遍红楼原著的),所以我们编故事不能跑太偏,如果那样就和红楼没联系了。
欢迎大家接着来热烈地讨论,你们每次留言和红楼原著有关的内容都让我写这本书获得很多新的灵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