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一气呵成,文章上上等!(1/2)

考棚里,贾环一边磨墨,一边看题。

怀里的暖炉为他驱散寒意,舌尖亦回味着烤胡饼的滋味。

第一题:“不诚无物”。

这句话出自《中庸》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翻译成白话简单讲就是:“人要真诚,物是真诚,用真诚去格物,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且按照这种方式去实现自我完善,任何时候都不为迟。”

但是!

以上是原文全篇的意思。

就像“断章取义”取自“不要断章取义”。

原文全篇拉通是一个意思,把“不诚无物”单独拿出来又是另一个意思。

这也是明清科举为人所诟病的地方!

明明四书五经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结果历朝历代的出题人为了出新题,不断地断章取义,歪曲圣人原本的意思。也不怪《红楼梦》原著中贾宝玉会说科举之道就是禄蠹之道。

但看问题要辨证,不能一根筋,否则就要两头堵。

华夏大地,天才千千万,普通人千千万,甚至蠢材也千千万。

要想管理好这么大的国家,挑选人才不出些怪题难题,还怎么筛选呢?

总不能所有人都当官吧。

科举所谓的“僵化”是没办法的事情,揭穿来说,甚至可能是朝廷刻意为之,为的就是刷掉“不知变通”的人。

有句话叫:戴上镣铐跳舞。

科举就是戴上镣铐跳舞!

如果你做不到,就不适合当官。

从古今如此,即便在现代社会的公司里面,不会变通的人也当不了领导。

回到正题。

贾环磨好墨,心中已经有了文章。

多亏舅舅王子腾买通考官,让他提前知道考试范围限定在《中庸》这一本书。贾环这两个月的时间全都花在《中庸》!

他每天自己给自己出题,一天至少要写两篇四书文!

《中庸》全篇共计3500字。

两个月下来,贾环基本把书中能够单独断句的都写了个遍。

而眼前这道“不诚无物”,贾环早就写过!

就连下一道“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贾环也写过!

这里不得不提一提贾环的备考策略。

他之所以能从《中庸》3500字中押中考题,是因为他问过徐骏,童生试的四书文题考得最多的就是截题。

于是贾环重点备考截题。

《中庸》全书截成短句大约有百来句,贾环一天写两篇,两个月时间完全可以写完。

贾环胸有成竹,下笔自然有神。

他把墨水放到安全位置,免得待会儿不小心弄脏卷面,不然可就搞笑了!

贾环铺平稿纸,嘴咬住毛笔尖用口水润湿。

蘸取墨水,提笔落字,洋洋洒洒写道:

“即名即信,名无遁于信也。夫名何以名,信至而名也!”(破题)

“不自有其诚,乌能名物之名乎?穷不诚之弊,必至无物而后可!”(承题)[1]

……

“即名即信,名无遁于信也。夫名何以名,信至而名也!妙啊,妙啊!”

阅卷房内。

大兴县儒学署的教谕拿起匿名的卷子,赞叹着跟下属分享。

下属只看一眼,就被文章第一句吸引。

他把自己刚才在看的卷子扔到地上,偏过头来看教谕发现的这张卷子。

“即名即信,名无遁于信也。夫名何以名,信至而名也!不自有其诚,乌能名物之名乎?穷不诚之弊,必至无物而后可!”

“哎呀,甚好甚好,此篇甚好呀!”

下属赞不绝口。

教谕于是拿起卷子走向同样在阅卷的大兴县令,嘴里说道:“大人且看这篇,此篇甚妙,我观其文便知此子将来必登庙堂!”

大兴县令挑眉,心道什么卷子这么牛逼?

他接过来,正准备用锐利的目光,刺破这张卷子。

try{ggauto();} catch(ex){}

结果第一眼“目刀”就停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