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陈玉成:太平天国最后的猛将,悲壮的落幕(1/2)

一、早年生涯

陈玉成,原名陈丕成,出生于1837年广西梧州府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先祖从福建上杭迁至广东韶州府翁源县的枫树井。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陈玉成的十世祖陈珦因不满家乡环境的不安定,带领家人再次迁移,最终在广西定居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陈玉成的曾祖父陈文毓时,他们才在西凤岭脚下的西岸村落稳了根。

陈玉成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父母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便去世了,留下他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尽管如此,他的祖父陈拔兰仍然尽力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条件,在家境允许的情况下送他去私塾读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经济上的压力,陈玉成很快不得不辍学,开始帮助家里分担生活的重担。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多种劳动技能,包括放牛、挑泥舂墙盖房子等体力活,这些早期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过程中,陈玉成遇到了几位对他后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陆海平(即后来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德)和李以文(即后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这两位来自附近村庄的朋友不仅成为了陈玉成童年时期的好伙伴,更是在未来共同投身于反抗清政府统治的伟大事业中并肩作战的战友。

同时,通过住在同一地区的大黎古盘冲胡姓人家以及他们与平南地区拜上帝教成员之间的联系,少年时期的陈玉成接触到了“上帝会”这一新兴宗教组织,并很快成为其一员。

二、崭露头角

1851年初,随着金田起义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当时年仅十四岁的陈玉成和他的家族成员一起加入了这场反清起义。在太平军中,他最初被编入“童子兵”队伍,并担任了重要将领罗大纲的卫兵。尽管年龄尚小,但陈玉成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机智。当罗大纲率领部队向北推进至永安州时,陈玉成主动徒步前往谒见,并为太平军充当向导,引导部队成功攻占永安。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天的南京)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年纪轻小,陈玉成参与的实际战斗并不算多。然而,这段时期对他而言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通过学习与观察不断积累经验。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稳固后,陈玉成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 圣 粮 ,主要负责管理粮食供应等后勤事务,这显示了他在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方面的潜力。

到了1854年,太平天国开始了大规模西征行动,目标是扩大控制区域并向内陆省份进发。在这次战役中,陈玉成得到了更加重要的任务——协助国宗韦俊指挥西征部队。面对进攻湖南还是继续攻略湖北的选择,年轻的陈玉成展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认为应集中力量攻克已被围困数月之久的武昌城。这一决定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玉成采取了一系列大胆而周密的战术部署。首先,他亲自带领一支精锐小分队深入敌后侦察情况,发现守城清军因长期封锁已陷入物资短缺、士气低落的状态。利用这个关键情报,陈玉成精心策划了一次夜间突袭行动:数百名 精 选 士兵趁着夜色掩护,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绳索攀爬城墙,在城内发起突然袭击。这次奇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仅迅速突破了防守严密的武昌城门,还引发了清军内部的大规模混乱,使得整座城市很快落入太平军手中。

陈玉成此次胜利不仅标志着个人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也为整个太平天国带来了巨大鼓舞。消息传回天京后,洪秀全及杨秀清对这位年轻将领给予了极高评价,并破格提拔其为殿右三十检点,统帅陆军后十三军与水营前四军。

三、转战湘鄂

太平天国在1854年攻克武昌之后,陈玉成乘胜追击,继续向长江中游地区扩张势力。他首先率军进攻黄州、孝感等地,并随后转向岳州(今岳阳)。然而,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太平军遭遇了由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顽强抵抗。特别是在争夺岳州的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尽管太平军一度失去了岳州,但陈玉成凭借智谋成功夺回该地。他采取伪装成清军士兵的方式,带领少数精锐混入湘军水师内部放火,造成对方大量船只损失。不过,由于天气因素及清军增援部队的到来,太平军最终不得不撤退。

同年八月,随着清军重新占领武汉,太平军被迫撤退至江北田家镇一带固守。此时,燕王秦日纲奉命巡视长江防线,与陈玉成商讨对策。根据陈玉成建议,太平军加强了田家镇及其周边地区的防御工事建设,包括建立木牌水城、设置江中铁锁等措施以抵御敌军攻击。同时,陈玉成被指派驻守蕲州,负责指挥北岸作战。

面对清军三路并进的战略布局——塔齐布领兵攻打大冶、兴国;杨霈率领湖北地方武装进攻蕲州、广济;以及曾国藩亲自指挥水师顺流而下——太平军采取了分兵把守策略。其中,秦日纲统帅主力坚守田家镇,而陈玉成则独立负责蕲州方向的安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虽然陈玉成部初期取得了一定胜利,但由于整体局势不利,加上敌人使用特殊工具破坏了江面障碍物,导致太平军舰队遭受重创。最终,在经历了连续十天的激战后,田家镇失守,太平军被迫向东转移。

尽管如此,陈玉成并没有因此气馁。相反,他在后续战斗中表现得更加英勇无畏。例如,在保卫黄梅时,他亲自上阵对抗强敌,甚至用长矛刺伤了企图攀越城墙的塔齐布脸部。此外,在孔垄驿和双城驿等地,陈玉成协同秦日纲多次击败数量占优的清军,给对方造成了重大伤亡。此后,他又协助林启荣防守九江,成功抵挡住了曾国藩所率湘军主力的猛烈攻势。

进入1855年后,为了扭转颓势,太平天国高层决定派遣石达开和罗大纲分别从安徽、江西方向前来支援。随着这些增援力量的到来,太平军士气大振。在此背景下,陈玉成再次奉命返回湖北战场,配合秦日纲等人发起反击。通过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军事行动,他们不仅收复了之前失去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了控制范围。特别是陈玉成单独指挥的一支小股部队,在鄂北地区取得了显着成果,接连攻克多座城市,并对清军高级将领形成了有效震慑。

四、驰骋苏皖

1855年秋天,陈玉成在鄂北地区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被调往安徽支援庐州(今合肥)的防御,并随后前往芜湖解围。同年十二月,他又接到命令向东进军,参与镇江解围战役。此时,由于他在战场上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已经被提升为 冬 官 正丞相。此次行动中,陈玉成与其他几位重要将领如李秀成、涂镇兴等共同受燕王秦日纲指挥,从天京出发,目标是打破清军对镇江的包围。

太平军抵达栖霞、龙潭、石埠桥一带时,遭遇了由提督余万清和总兵张国梁率领的清军阻击。经过激烈交锋,太平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然而,在此期间,负责镇江防务的吴如孝试图突围与援军会合的努力未能成功。面对清军沿东阳至龙潭、下蜀长达三十里的连营布阵,双方陷入了长期僵持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秦日纲召集各路将领商讨对策,决定采取内外夹攻的方式解除镇江之围。陈玉成主动请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带领少数精锐战士乘小船穿越重重炮火封锁线进入城内,成功将作战计划传达给了守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