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抗俄名将:萨布素与黑龙江的奠基(2/2)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年初,康熙帝下令对雅克萨发起第二次军事行动。七月二十四日,清军两千多人再次包围了雅克萨城,要求俄军投降。托尔布津依然拒绝服从。到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在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俄军指挥权转交给了杯敦。尽管失去了首领,俄军仍然顽强抵抗。考虑到俄军可能在等待援军,并且考虑到冬季来临后,河流结冰会对战船行动造成不便,清军决定改变策略,围绕雅克萨城的三面挖掘壕沟进行围困,并派出战舰在西侧河流巡逻,切断俄军的外援通道。
长时间的围困导致俄军大量减员,从最初的826人减少到最后只剩下66人。眼见雅克萨城即将失守,俄国摄政王索菲亚紧急请求清军解除围困,并表示愿意派遣使者商讨边界问题。清廷接受了这一请求,允许俄军残部撤退到尼布楚。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夏天,萨布素奉命率领1500名清军前往尼布楚,参加与俄罗斯代表的边界谈判。在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中,萨布素不仅提供了黑龙江流域的详细地理信息,还揭露了沙俄的侵略行径,为清使团争取到了谈判的有利位置。最终,《尼布楚条约》得以签署,条约规定了中俄之间的边界,并迫使沙俄暂时放弃了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企图。
四、累有功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萨布素赴北京述职,因其在边疆地区的卓越贡献,受到了康熙帝的特别优待。他不仅收到了丰厚的赏赐,而且还被允许与内大臣同席而坐,这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述职期间,萨布素被委任总管索伦等部的贡 物 事 务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部落,萨布素上书详细描述了各部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游牧和狩猎的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则。康熙帝对萨布素的建议非常满意,并批准了所有的提议,将其付诸实施。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萨布素向朝廷提议修建齐齐哈尔及白都讷城,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的防御和行政管理。这一提议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和支持,齐齐哈尔和白都讷城的建设随即展开,这对于巩固边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萨布素再次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上书请求在墨尔根(今嫩江县)设立学校,推广教育。他建议在每个佐领下选择一名儿童,教授他们读书写字的技艺,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满洲学房——龙城书院。这是黑龙江地区建立学校的开端,对于提高当地的文化水平和培养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萨布素跟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在这次战役中,他被任命为东路总指挥,负责统领东三省八旗兵以及科尔沁蒙古兵。萨布素带领军队从索岳尔齐山出发,对准噶尔军进行拦截和打击。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萨布素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的部队勇猛无敌,取得了显着的战绩。
然而,就在萨布素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他被康熙帝召回京城。这次召回可能是出于对萨布素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次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萨布素被授予了一等轻车都尉的职位,并得到了康熙帝赏赐的御袍和缨纬,以表彰他的功绩。
尽管萨布素在边疆屡建奇功,但在官场中却遭遇了诸多挑战。在晚年,他遭受了来自政治对手的弹劾和诬陷,导致被降职。这种遭遇在古代官僚体系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边疆有所作为的官员来说,他们往往容易成为朝堂上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萨布素因为长期积郁成疾,在黑龙江将军衙门去世,结束了他辉煌而又充满挑战的一生。他的逝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损失,也是对清朝边疆稳定的一大打击。
五、结语
萨布素的一生,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体现,也是对边疆地区发展不懈努力的结果。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当今,我们应当铭记萨布素将军的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