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高迎祥:初代闯王的悲壮征程(2/2)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高迎祥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在荥阳举行大会,共同商讨应对明军的战略。会上采纳了李自成提出的分兵作战策略,决定分路攻击明军。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向东进发,攻克了霍丘、寿州、颍州等地,并杀死了州判赵士宽、尚书张鹤鸣。随后,他们乘胜追击,攻占了凤阳,焚毁了明朝皇陵,杀死了留守朱相国,斩杀了指挥袁瑞征、吕承荫、知府颜答暄、推官万文英等人,释放了百余名囚犯。这一消息传到京城,崇祯皇帝几乎惊恐 致 死 ,穿上了素服,在宫殿内哭泣并向祖庙祈祷。
同年四月,高迎祥和李自成向西进军归德,与罗汝才、惠登相等人的部队会合,再次进入陕西。五月,高迎祥与各路义军会师,集结了二十万兵力,直接威胁西安。但由于洪承畴和曹文诏的坚守,高迎祥转移攻势,向平凉进发。在宁州湫头镇设下埋伏,诱杀了明将艾万年、曹文诏。七月,他们再次向西安挺进,但未能得手,于是转向武功。八月,他们攻打扶风、岐山等地。九月,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联合部队,在关中与洪承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十月,由于战事不利,张献忠等部队出潼关,分兵东进。高迎祥和李自成则在渭南、临潼等地与明军激战,然后越过华阴南原绝岭,从朱阳关而出。十一月,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河南阌乡会师,共同攻打左良玉的部队,随后夺取了陕州,直逼洛阳。
三、兵败被杀
崇祯九年(1636年)一月,高迎祥与李自成率军攻打庐州,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包括含山和和州等地,期间杀死了知州黎宏业和在籍御史马如蛟等人。随后,他们围攻滁州,与明军将领卢象升、祖宽、罗岱、杨世恩等部在朱龙桥激战。虽然战事激烈,但高迎祥的部队并未能攻克寿州,于是转向北上,进入归德地区。
二月,高迎祥与李自成继续向东推进,攻占了密县,接着攻破了登州,并在战斗中击杀了明将汤九州。随后,他们继续向邓州、郧阳等地进军。到了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分兵行动,高迎祥带领一部分部队由郧阳、襄阳进入兴安、汉中地区,并在那里与张献忠的部队会师。
五月,高迎祥再次率军进入湖广地区。然而,到了这年七月,形势发生了剧变。高迎祥率领部队出南山,意图直驱西安。然而,当他们行至周至县黑水峪(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水库附近)时,遭遇了陕西巡抚孙传庭的伏击。这场伏击战对起义军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高迎祥在战斗中负伤,最终在山洞中被俘。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心腹将领刘哲和黄龙。至此,高迎祥麾下的几万大军已经彻底崩溃。
高迎祥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但崇祯皇帝起初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直到高迎祥被押解到京城,崇祯才确认了事实。高迎祥随后在北京被凌迟处死,这对明廷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胜利。高迎祥的牺牲标志着初代闯王时代的结束。
高迎祥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他带领起义军横扫西北,征战中原,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的目标,但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杰出人物。然而,无论是科学的角度还是宿命论的观点来看,高迎祥的最终失败似乎都难以避免。对于崇祯皇帝而言,高迎祥的死似乎给了他一丝希望,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挽救明王朝的命运。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即使高迎祥的死暂时缓解了局势,明末的动荡并没有因此停止。起义军在高迎祥牺牲后,推举李自成为新的“闯王”,继续与明廷对抗,直至明朝的覆亡。
结语
尽管高迎祥最终未能建立起稳固的政治实体,但他的起义行动极大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根基。影响深远:高迎祥的事迹激励了后来者,特别是他的副将李自成,后者继承了他的遗志,最终建立了大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