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2/2)

冯子材在光绪七年(1881年)重返广西任职,但仅一年后,即光绪八年(1882年),他因病请求退休,回到了家乡。

四、镇南大捷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被清廷委以重任,辅助处理广西边境外的军事事务。此时的冯子材已经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在得到清廷命令后,冯子材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当法军焚烧镇南关(今友谊关)后退兵时,冯子材意识到龙州正处于危险之中。他认为镇南关前的隘口地形险要,适合设防。于是,他命令部队修筑长墙,并亲自率军扼守,同时派遣王孝祺的 勤 军 驻扎在后方作为支援。法军声称将在某一特定日期进攻,冯子材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判断敌军可能会提前行动,因此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在广西巡抚潘鼎新的反对和其他将领的犹豫态度下,冯子材力排众议,坚持出击。他亲自率领勤军夜袭文渊,逼近敌人的堡垒,取得了初步胜利。法军随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兵分三路,试图突破清军防线。冯子材激励士气,鼓舞将士们誓死守卫国土,坚决不让法军越过镇南关一步。

战斗中,法军火力凶猛,炮火连天,但清军在冯子材的指挥下,坚守阵地,顽强抵抗。经过激烈交锋,法军逐渐退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冯子材居中指挥,各路将领各司其职,共同抵御法军的攻势。在关键时刻,冯子材身先士卒,亲自持矛冲锋,鼓舞了士气。在他的带领下,清军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追击敌人至关外二十里。

战后,冯子材率部攻克文渊,进而收复谅城、长庆等地,俘获并斩杀了多名法军士兵。越南人民得知冯子材的到来,纷纷前来欢迎,并积极支持清军作战,为他们提供粮食和向导服务。在越南民众的帮助下,冯子材进一步稳固了战线,并准备进一步进军北圻地区。

正当冯子材准备进一步行动之际,清廷下达了停战诏书。冯子材心有不甘,但仍服从命令,率军班师回国。当他离开越南时,无数越南民众夹道哭泣,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不舍之情。冯子材也为之动容,不禁泪流满面。回到国内,他受到了军民的热烈欢迎,沿途百姓纷纷跪迎,场面感人至深。

冯子材从越南撤军回国后,被清廷任命为钦廉一带的防务督办,并协同办理广西军务。此外,他还被授予了太子少保的荣誉称号,世职也被提升为三等轻车都尉。

五、扶病远征

光绪十三年(1886年),冯子材在经历了镇南关大捷后的短暂休整期后,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年,他被委派率军前往琼州(今海南岛),负责平定当地的黎族起义。冯子材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能力,迅速平息了这场动乱,为此,清廷特地下诏对他进行了表彰。然而,尽管获得了嘉奖,冯子材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随后被调任云南提督时,他以健康不佳为由并未立即赴任。

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冯子材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清廷加授他尚书衔。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冯子材再次被征召,负责召集旧部驻守镇江,随时准备应对战局变化。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战争告一段落,冯子材也随之撤离江南。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两国围绕片马地区的边界争议日益加剧,冯子材被任命为云南提督,前往该地处理边境事务,稳定了当地的局势。这段时间,冯子材不仅需要处理军事上的事务,还要兼顾地方治理,确保云南地区的安宁。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冯子材正在为加强省内的防务做准备,此时正值义和团运动爆发,北方局势动荡不安。冯子材上书朝廷,表示愿意率部入京勤王,但清廷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未批准他的请求,只是对其忠勇之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冯子材再次被调动,这次他被任命为贵州提督。然而,年迈的冯子材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身体原因被免去了职务。

就在冯子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西钦廉一带的会党活动频繁,两广总督岑春煊请冯子材出山管理团防。冯子材虽已年届八旬,但仍怀揣报国之心,立即着手招募并训练军队,准备再次为国效力。然而,正当他与两个儿子准备踏上战场之时,却突然病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