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Pdca(1/1)

2022-11-16 16:01:26

千万不要给人安排任务,就像我爸一早给我说,要安排个任务给我,这就引起了我很大的反感,如果这句话是别人说的话,我也会这样想,比如老总,或是好友说安排任务给我,我同样会反感,原因就在于为什么原本那些不属于我的事情会变成是我的任务呢?倒不如说帮个忙会更好一点,这样还能看到即时正回馈,能够拿到别人的感谢作为奖赏,这样才能调动起驱动力。

能人靠嘴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就比如下面的

1.我给你安排一个任务(潜台词——你欠我的)

2.麻烦你帮我做一件事情(潜台词——我欠你的)

肯定是第二个说法更能让我们接受,心情愉悦。

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也,不要吹毛求疵,尤其是对别人,只能够对自己吹毛求疵,正所谓对自己当无情如剑,对别人当如水。越是无情的人,越能做出成绩,晚上我爸的几个朋友都过来吃饭了,还有我姐他们,今天的饭菜不算特别丰盛,只能说还凑合着,看的过去。是让那个物业大伯烧的,我爸开玩笑说——“如果不好吃的话,也不能怪他,都是别人烧的,……”这句话同样很有问题啊!当时听着就感觉不太对劲,别人无偿的好心帮你烧菜,完全是义务劳动,还要帮你去承担责任,哪有这么多道理,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岂不是甩干手来吃饭更好了?啥事不用做,啥责任也不用担,只需要带个嘴巴吃饭就行了?如果是心胸狭隘之人,肯定会耿耿于怀。但朋友之间又不能够盲目的以我的这套价值观去衡量评判,可能开玩笑的尺度也因人而异吧!但是总觉得我爸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会让听的人不舒服,《关键对话》里面一再强调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上的,你不设身处地的站在聆听者的角度,是很难发觉你的那些看似正常话语中的尖刺的。就像大学时候的我,也喜欢开玩笑,但是有的时候,玩笑尺寸拿捏不当,就会让别人难堪尴尬,如梗在喉,如芒刺背。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应该学会闭嘴,在每一个玩笑说出口之前,回味一下,三思而后言。这是我快30岁的时候,才领悟到的,人啊!都要经过一点弯弯绕,这些弯弯绕是成功的基石,走过它们才能登上自己的大道。就像海明威所说,学会说话用三年,学会闭嘴用一辈子。可见闭嘴。少说话是最安全的交流方式,至少不用担心无意中得罪别人,对着别人滔滔不绝,本质上也是在制造和干涉他人的因果。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商特别高的,他们的玩笑,都是在尽量少冒犯别人的前提下说出来的,比如主持人,像蔡康永和吴宗宪,另一类就是没有脑子的人,率性而为的人,对于后面这一类人来说,了解他们性格的人,会不以为意,但是关系不够深的话,则会产生误会。童言无忌就是这一类的情况了,其实即便是涉世未深的幼童,说错话了,也会让人火大,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大度的人,只有装出来大度的人。

话太多,还有很多其他坏处,我们可以引导,但是千万不要命令他人,比如你准备打扫卫生,但是等到你拿起扫帚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嘀嘀咕咕教你怎么打扫干净,如何去打扫,就会起到非常令人反感的效果,会严重的打击你的积极性。你自己想干,和别人催促你干,二者的驱动力天差地别。这些都是通过观察我爸学到的,吃亏或遇到挫折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能够做个引导者,将自己那些旺盛的热情保持在一个均衡的状态,你是尽情尽兴了,别人不一定能接受的了,换言之,尽情尽兴的说话做事也要在不冒犯他人的基础上。

今天的时间效率还不错,我想把“蛋糕”(享受的事情)放到最后来吃,所以提前把那些让我感觉太“快乐”的锻炼项目提前完成了。以至于有一种自我怀疑的感觉,今天的事情真的都完成了吗? 会有一种平常很忙,但突然闲下来的错觉。(就像刚退休的老干部一样)这或许就是跟时间做朋友的感觉吧!谈到跟时间做朋友,我更想做一个精明的商人,有的时候目标导向没有错,进入心流更没有错,但是要做一个元认知的,总体的权衡取舍,比如昨天晚上我原本是想把绘画完成掉的,如果是以前的话,我会咬着牙完成,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第2天会感觉精神不好,元气大伤,总感觉透支过了,病怏怏的,没有精神头,所以在到达固定的绘画时间之后,我就开始睡觉了。明白过犹不及,也是一种进步。

需要经常性的pdca来自我修正,以达到总体利益最大值,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凡事从全局宏观调控,在过程细节处精益求精,根据图纸,格物致知的砌好每一块砖!

~~~日记正文

时间消耗:学习大于锻炼大于娱乐大于休息

计划的执行度~60

金子与灯塔:

日月既往 不可复追

积极主动 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