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大将死!(2/2)
河内郡中有一个大族,司马氏,这个司马和司马迁没有关系,而是另外一支,传承自古代夏官司马,后汉一朝,乃是世宦两千石的望族。
袁绍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么为难过。
莫要说刘玄德的正军,即便是那些潜藏在泰山郡中的贼寇,刘玄德占据泰山这么多年,现在都没有扫平。
策马大喝道:“吾乃赵国大将,高览是也。
他立刻就想要出击,但又想到洛燕嘱咐他盯好奉高即可,看好粮道即可,又有些犹豫。
甚至就连高览身后都传来了喊杀的声音,他心知自己定然是中了埋伏,顿生恐惧。
泰山道,山坳间。
他思索着现在赵国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但他感觉什么都需要。
曹操简直要当场笑出声来,但他知道荀绝不会无的放矢,于是问道:“使马腾韩遂二人千里奔袭,若是不愿如何为之?”
冀青二州,乃是我赵国根本。
镇守近一个月后,高览觉得很不对劲,“奉高城中刘备军未免太过于沉得住气了,我军粮草源源不断的往兖州输送,竟然看都不看一眼?
难道是夜间出城?
在准备什么大事?”
吕布逆势愿意投向赵国一方。
刘备现在嘴上所说的吗?
笑话!
这些年河内局势动荡,但一直以来司马家都是座上宾,不得不承认其能力。
……
……
众人一惊,曹操这真是大出血和大魄力啊。
太史慈,你藏身奉高,久不出战,今日便在此斩!”
洛燕恰好经过沮授身边,听到了这一句,立刻脚步一顿,皱眉道:“王上应该是想要一个万全之策。”
本来曹操和刘备利用汉室余威所营造的大势竟然隐隐有崩塌之感。
并州当年是赵国的土地,西边是大河以及山脉,东边是太行山,南边是吕梁山,中间则是几块盆地,可以种地,所谓山河形胜,北方一修长城,天然割据之所在。
“怎么可能?”
……
使持节,镇守关中,一方诸侯之位还能维持吗?
二人竟然直接吵起来了。
到了那个时候,谁是叛军,谁是王师,就有新的说法了。
他是河北名将身为前河北四庭柱之一,如今也是赵国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
我军进击谈何容易?”
管亥望着面前神色有些阴郁的司马懿,叹息问道:“仲达公,如今如何是好,袁绍竟然能胜曹操刘备二人联手,河内危在旦夕啊。”
目的也很快就查了清楚,联络山贼盗匪,打劫自青州而来的粮草辎重,用心不得不说险恶至极。
三河一体,河东、河南未在手中,怎么能收服河内?
河南至河内的关隘渡口是否都要分兵布防?”
曹刘二人经历了一场小败后,则压力有些大。
他越想越不安,认为刘备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立刻派人去探查,果真见到了奉高城有人夜间偷偷摸摸的出城!
再回想家族声名。
“没有!”
司马懿不愿意出仕,只在家族中研习经典,但无人小觑。
如此便可全据河北之地,亦可缓解我军右翼压力。
审配性格专断,又是统帅,出声道:“王上,如今我军强势。
这场战争的名义是平叛。
吕布整装完毕,张辽以及吕布麾下诸将和两万余并州狼骑皆整装待发。
现在应当先下泰山郡,打通冀青二州,对曹刘形成半包围,亦可缓解我军左翼压力。”
沮授和田丰二人对视一眼,这二人属于赵国中典型的保守派。
投降?
燕国和赵国结盟,使赵国免除后顾之忧,能够倾巢而出。
河内太守首鼠两端,投向曹操,应当诛杀。”
但是泰山郡却是阻碍我大军与青州间联结的关键所在。
一听审配所说荀谌和田丰二人同时冷哼一声。
落在马下的高览只见一张网直接落下,一点挣扎余地都无,然听太史慈高声道:“高览,看你是个壮士,若是愿意跪地投降,留你一命。”
“为之奈何?”
他说不出话来了,司马懿缓缓道:“这就是吕布啊他没有人主之相,所以他才会做这种事。
如今之计,当遣使关中,马腾韩遂有西凉铁骑,可以引为强援,共克袁绍,他二人素有忠义之名,定会出兵。”
忠义?
并州军南下时亦可避开耳目。
曹刘刚刚受到挫折,何不就在兖州,邀请并州牧南下,速战速决。
太史慈冷笑一声,搭弓便射,“贼人,先吃我一箭!”
河内郡。
我袁绍从冀州以及青州出兵,攻取兖州豫州,再夺徐州,全据中原五州之地,这才叫光武之道!
但同样,从并州出击也很是困难,除了向北往草原而走之外,进入其他地区都要走山路或者渡河。
府君要早做准备了!”
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但现场的形势已经来不及让他多想,太史慈已经杀将而来,他想要逃也无处可逃,二人相交缠斗,高览也是猛将,但面对太史慈,只能说还差一些,两人越斗越快,周围的士卒甚至都不能插手。
“这三个建议都有缺点,可能会对局势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这可如何是好呢?”
袁绍望着赵国群臣,目光熠熠。
但这一战全军覆没,辜负了赵王和大都督的信任嘱托,甚至粮道都可能会有危险。
待百招后,高览一个疏忽,力道不足,直接被太史慈一戟击中,若不是护心镜,当场就要暴毙。
袁绍揉了揉眉心,有些纠结,摆摆手叹口气道:“容寡人思索一下,众爱卿先退下,斥候洒出,注意防备曹刘二人的袭营。”
太史慈眼见高览决绝,铁戟直接投掷而出!
――――
绍有四庭柱,高览据其一,骁勇有力,忠壮激烈,官渡之役,洛燕以览驻泰山,太史慈欲服之,览曰:“览败军之将,葬我主大任,当死,河北之士,岂可降而受辱乎?”遂死。――《魏书袁将军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