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洛人为何而战(2/2)

明明楚国的底层生活更惨,甚至还残留着大量的奴隶。”

try{ggauto();} catch(ex){}

洛继当然知道,他同样思考过这个问题,沉声道:“是因为未来。

楚国没有变法。

以楚国现在的制度,是注定要被扫进垃圾堆,消失在历史上的。

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和制度,没有批判的价值。

而秦国已经变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极其成功。

他代表着一种诸夏未来的方向,而这种方向,家族不认可!

未来的诸夏不应该是秦国现在这个样子。

从根本上,秦法之中所蕴含的思想,会残害诸夏之民。”

这就是洛氏和秦国最根本的矛盾。

洛氏认为新的王朝不应该像是秦国那样。

在洛氏看来,国家和子民不是对立的,但是秦法完全是在饲养猪羊。

代天牧民,不是让君主把人当作牛马猪羊,而是像爱护自己的家产一样爱护自己的子民。

“最可恨的就是秦法钳制思想。

愚民政策,是在挖诸夏的根,虽然现在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读书,但怎么能直接剥夺呢?

相互检举,连坐制度,秦人动辄言利,邻里之间如同寇仇,父母亲人都要互相防备。

从精神上打击国人的自信,控制国人的思想,让国人从经济上依附,不敢升起反抗之心,最终将所有的尊严践踏在地上。

人没了思想,就是行尸走肉,那也算是活着吗?”

洛泽笑道:“人心中有一把秤。

洛氏之所以能得人心,难道仅仅是因为千年的恩情吗?

你看刚才的那些族人,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必败的战争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葬身之地吗?

但是你能看出他们的笑容之中有一丝的勉强吗?

他们不是那些不识字,随随便便就能煽动的农人。

而是读过仁义之道,心中有自己信仰的战士。

想必在他们心中,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为公室而战了。

他们同样在为自己而战。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学问在国人之中有多风行,想必你是清楚的。

族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义之大道啊。”

孟子虽然在百家诸子圣贤之中,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在洛国之中的影响力却极大。

尤其是他的君臣观和仁义观,几乎完全切中了洛人的命脉,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秦王政想要打败洛国很简单,但是想要改变洛人的思想,那就需要剧烈的流血了。

太可惜了,世人定然不知晓洛人心中的大义,只会归于洛人对洛氏的忠诚和爱戴。”

――――

《昭城万人诉》是历史上第一部体现基层士卒思想的书籍,在国家行将毁灭的前夕,洛国士卒们却充斥着乐观的精神。

他们对素王敬若神明,但真正主导他们思想的却是先贤的书籍。

他们有血有肉,言语之中满是真挚的感情,对于未来有美好的展望,愿意为了光明而牺牲,因为他们的主君从不让他们的血白流。

在那个时代之中,这么一群人聚集起来,实在是一种奇迹。――读《昭城万人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