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令人发指(1/2)

燕云今年的粮食收成虽说赶不上去年那般出色,但总体而言,仍称得上是收成尚可的一年。

棉花的种植面积相较去年有所增加,收成的棉花数量亦颇为可观。然而,将棉花交付给本地农户用于纺线的这一举措,已无法消耗如此众多的棉花。无奈之下,只能将其运往汴京,采取同样的方式让周边农户帮忙纺线。

汴京城南的织布坊已然建设完毕,并开始织造棉布。第一批棉布成功产出后,赵立庆即刻命人给赵祯和众相公每人送去几匹,棉布获得了众人的一致夸赞。

文德殿内

韩琦将各地自行上报的禁军人数整理成册,向赵立庆进行汇报。

“殿下,拱卫京城的三军,捧日军有两万三千一百六十人,天武军两万四千两百二十人,神卫军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人。枢密院皆已派人核实过,相比原来的底册,人数少了约一成左右。”

赵立庆翻看着文书,说道:“毕竟是在京城,这般情况还算说得过去。”

“各地报上来的数字则较为混乱,尚需进一步核查。除了折克喜和种谔所报的数字与枢密院底册一致,其他地方皆少于底册,最多的少了两成,最少的也少了半成。”韩琦并不知晓太子打算对这些地方兵进行何种改革,只能依据各地自报的数字如实呈报。

大宋的兵员大部分集中在燕云、西北以及汴京。加之收复燕云后新设立的山东路和山西路,全国共计二十路。兵员多的路约有一万左右,少的则仅有五千上下。

暂且不算城西的七万新兵,全国的总兵力超过四十六万,此外还有一支规模不到两万的水军,成天在汴河游弋。

除了龙卫军的八个师共计十二万人,赵立庆对其他部队均有意改革,尤其是那支水军,整日待在河里无所事事,倒不如让他们去负责送货。

韩琦见太子一直专注于查看文书而沉默不语,略作思索后,说道:“殿下,这两年的军费开支相较以往已减少了近三成,而且这还是在经历了河套那场大战的情况下。否则,减少的幅度能达到一半,着实不易。”

“韩相,就依照他们自己上报的人数发放粮饷吧,短期内也难以做出太大改变。折克喜驻守的府州和种谔驻守的环州如今并非前线,让他们手下年龄超过二十五岁的士兵全部退役,由朝廷进行安置。”赵立庆只能先拿自己的岳父和大舅哥作为示范。

“是,殿下,臣谨遵您的旨意,臣告退。”韩琦退出文德殿,心中暗自思忖:先拿自己的岳父和大舅哥开刀,往后还有谁敢有异议。

韩琦刚离开不久,一位名叫小林子的太监进来禀报:“殿下,三个连长过来了。”

“嗯,让他们进来吧。”

“是。”小林子退出文德殿。

不多时,孙大山、朱进和刘义达三人进殿,躬身行礼:“拜见殿下。”

赵立庆摆手说道:“坐下说。”

他们三人原有的独立连已被拆分为三个连,并且各自招募了一些人手,简单地划分为一连、二连和三连。

孙大山作为一连长,主要负责辽国的情报工作:“殿下,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辽国内乱或许有望,而且辽人将从我们这边购置的诸多物品加价转卖给西夏人。”

“嗯,继续监视即可,他们自行乱起来反倒更好。”

刘义达是二连长,负责西夏的情报:“殿下,西夏国主拓跋谅祚与大将漫咩合作,已诛杀了没藏讹庞,西夏的军政大权已基本被他掌控。”

“西夏那边重点监视他们与吐蕃人的往来,吩咐我们在那边的人员,一旦有此方面的消息,要第一时间通知龙卫军。”

三连长朱进负责大宋内部的情报:“殿下,汴京城内有个被称为‘周大善人’的周德信,可能与这些年城中失踪的年轻女子之事存在关联。此人背后想必有强大的后台,已派人深入详查。”

这两三年来,汴京城时常有年轻女子莫名失踪,开封府追查许久皆无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