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少数民族,风华少年(1/2)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遣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各地,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以回回自称。

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西部地区,宁夏是回族主要聚居区。

苗族的祖先是蚩尤,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称呼。宋朝以后,苗族从若干混称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弘治时期,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开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区地主制度的兴起,使以封建领主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

湘西的腊尔山区、黔东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区,长期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统称为“生界”。其社会发展处于农村公社末期 。

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着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彝族先民主要源自古羌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两个区域。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被单独称为土民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唐宋元时称吐蕃、明清时期称西蕃、藏蕃、藏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拉萨以西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中心,区内藏北、藏南以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大断裂带为界叫作卫藏。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

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自称为安多。

卫藏、康巴、安多为中国三大藏族聚居区,古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称。通俗地讲就是“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西至夏贡拉山,东至打箭炉,北至青海玉树,南至云南迪庆。包含四川甘孜、阿坝、凉山、木里,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等大片区域。

安多又被称为阿垛,安多藏区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包括青海果洛、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甘肃甘南、天祝,四川阿坝等地区。

蒙古族始源于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7世纪前后,蒙古部开始向蒙古高原迁移。12世纪,蒙古部散布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

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分布着塔塔儿、翁吉剌、篾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汪古等部落。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

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百姓,主要从事渔猎。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并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蒙古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