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自哀之(1/2)
被隔绝的台城,并不清楚孙珍战死,所部五千人几乎被全歼的重要情报。但李如愿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就能知道。
十二月初,在战事结束的第二日,李如愿命人驱赶俘虏来到台城之下,带着孙氏的大纛和缴获的军旗,仪仗。
“孙珍、方文宗两部兵马,已经被李大都督全部歼灭,孙珍父子人头在此,守城的兄弟们,不要负隅顽抗了。早日出城投降跟家人团聚吧...”
因为缺少盐和柴草,所以许多人只能生吃东西,缺少盐也让人缺少气力,整个台城已经出现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病死,饿死的每天都有。
身体浮肿生病的更多,就连守城的主将诸葛巽也同样体虚无力,他站在城墙上用嘶哑的声音吩咐道:“放箭。”
数十支有气无力的箭矢射下去,打断了北军的攻心。守城士卒们也重新回到墙头倚着。
太子桓缜在城楼之中,看着眼下的情形,悲戚的不能自己。孙珍不只是皇帝桓瑾曾经的东宫僚属,还是太子桓缜的老师,情分非常。
听闻老师身死,桓缜自然如丧考妣,泣不成声。
“太子殿下,节哀啊,眼下贼势汹汹,陛下不理政事,台城上下都靠您维系。”
一旁的太子中允沈毗劝说道。
桓缜却摇了摇头,“孙师与孤,亦师亦友,如今为了勤王,死于兵祸,孤实在是于心难忍啊....可孤现在哀的又岂止是孙师父子?如今孙师殉国,余者真心勤王救援台城的,还能有谁啊?”
“我父子有什么差错,竟然让诸臣如此薄义?”
“李氏逆反也就算了,为何,为何,这诸臣见死不救啊!难道是我父子德行有亏吗?上天才降下这样灾祸?”
“谁言江南多好臣?”
桓缜悲从心中起,却为了人心士气,不敢大声嚎哭,只能低声抽泣。
皇帝桓瑾,太子桓缜,这两人要说有什么差错,细细思来,好像也没什么差错。
桓瑾当皇帝不过一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举措,朝堂格局一直都是延续了先皇昭武帝桓宣晚年的局面,他还没来得及收回李如愿的兵权,再对齐王一党徐徐图之。
太子桓缜也被群臣赞誉,“仁孝醇厚,毅重果决”。
但貌似没做什么错事,却落得这样的局面,这让桓缜内心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他想不通啊,为什么灾祸会降临?
为什么诸臣皆按兵不动,坐视台城被围?
如果最初李如愿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甚至攻入建邺围困台城,都可以用小概率事件,或者说大意这些理由来推诿。
那么围城两月之后,勤王大军即便到了建邺地区也没有发起像样的进攻,这就已经就不是大意和运气能解释的了。
这说明一件事,整个楚国,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他们父子也从来是不如他们想象之中那么得人心。或者说,更早的祸根在前朝就埋下了。
桓缜在抽泣,跟他一起来到城门口劳军的吴王桓纲却面容平静,似乎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淡然的样子。
这种局势之下,桓纲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安危,也没有担心台城能不能守住,他这时候满脑子想起的都是已经去世的祖父,先皇昭武帝桓宣。
那个信佛,也信道,同时通晓儒门经典,可以跟大儒辩经,医药五行,奇门遁甲,风水玄学无不精通的老居士。
印象里,祖父是个须发皆白,看起来慈眉善目,却让人不敢直视的老者。
try{ggauto();} catch(ex){}
桓纲突然发觉,自己甚至已经想不起祖父的样子了,虽然他才去世一年多,但他已经忘记上次直视祖父的面容是什么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