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赵母没有遗憾(2/2)
陆逊也只能期盼着孙权能早日退兵。
几日后,孙权这边眼看就快要拿下邺城,突然噩耗传来,见到了吕蒙的首级。
可把孙权吓坏了,哪怕邺城即将攻陷,也不得不迅速退兵。
孙权以最快的速度返回许都,却发现,刘循早就没了踪影。
见到陆逊后,孙权急忙询问,“伯言,刘循呢?”
陆逊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突然就不见了,主公,恐怕刘循去了柴桑,和诸葛亮汇合了。”
孙权生怕柴桑有事,带着大队人马风风火火的赶往柴桑。
可是孙权前脚刚离开不久,诸葛亮便出现在了南阳,和刘循汇合后,大军卷土重来,直扑许都。
当孙权返回柴桑,却扑了一个空,再想掉头回来,许都等地,已经全都被刘循攻占了。
孙权气的咬牙骂道:“刘循,好一招声东击西,我和你势不两立。”
而刘循坐镇许都,魏延等人不断的攻城略地,已经把南阳和豫州的地盘连成一片,就连孙权之前攻占的官渡大片领地,也落到了刘循的手中。
庞统忍不住抚掌大笑,“孙权白忙活了一场,却平白给我们做了嫁衣啊,哈哈,真是痛快。”
诸葛亮也是赞不绝口,“主公只用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策,就把孙权的二十万大军耍的团团转,现在,不仅我们得了豫州,冀州也已经被孙权打的差不多了,对我们来说,也是唾手可得。”
曹丕刚刚喘了一口气,可是,孙权走了,刘循又来了,而且是十万大军,来势汹汹,兵锋直指邺城。
之前孙权已经攻占了很多城池,把曹丕的兵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刘循等于捡了一个现成的大便宜。
面对孙权,曹丕还有勇气抵挡一下,一听说刘循来了,直接吓的瘫倒在了地上。
“刘循手段狠辣,实力强悍,我等根本就不是对手啊。”
司马懿劝道:“陛下,不如我们撤吧,趁现在还有机会,撤出冀州,去幽州。”
曹丕纵有万般不舍,也没有底气抵挡刘循,当即带人离开了冀州。
刘循兵不血刃的占领了邺城,然后分兵派将,沿途继续追杀曹丕的残余,经过两个月的扫荡,冀州彻底落到了刘循的手中。
刘循加封庞统为冀州牧,让他安定人心,并减免当地百姓三年的赋税,然后亲自带兵赶往塞外,对并州用兵。
到了武平四年,并州也彻底平定。
这一年,曹丕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甄宓,甄宓就算死了,还被狠狠的羞辱了一番。
以发覆面,以糠塞口!
孙权这两年,气火攻心,身体也明显大不如前,明明占了大好的局面,却平白给刘循做了嫁衣,他如何能咽的下去这口怨气。
虽然兖州和徐州,还在孙权的手中,孙权却把都城定在了寿春,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自信把都城离得刘循太近一些。
…………
这一日,纯朴安静的常山村,一下子变的热闹了起来。
从一大清早,报喜的人便络绎不绝的来到赵云的家中。
赵云也正式被任命为常山太守。
这一日,刘循和赵云一起,来到了赵云的家中。
当地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前来围观,赵云的母亲现在还健在,老人也是激动的喜极而泣。
熟悉的土地,熟悉的故乡,熟悉的街坊。
赵云不由得触景生情,他依稀还记得,上一次回来的时候,他提心吊胆,生怕被人给认出来。
可是这一次,他却功成名就,衣锦返乡。
一见到母亲,赵云当即噗通一声,跪在了老人面前,泪水也不由得流了下来。
马云禄带着儿子赵统,也并肩跪在了赵云的身边。
郑度对刘循低声的说道:“主公,虽说赵云的功绩很大,但没有任何一个官职,能比得上常山太守,更让他有成就感,有归属感!”
刘协点了点头,“是啊,就算我封他做州牧,也比不上做常山太守,让他更欣慰了。”
东汉时期,官吏实行籍贯回避制。
回避制度不仅执行颇为严格,回避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甚至制定了三互法。
如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
当地人不能在当地做官。
可是自从天下大乱之后,规矩就没有多少人遵守了。
现在,刘循自然更不会把这种毫无意义的制度放在眼里。
只要有能力,在哪里做官都是可以的,当地人在当地做官,很多时候,更有优势。
现在整个常山郡所有人,都对赵云一家非常的羡慕,赵母也是笑的嘴都合不拢了,一手拉着赵云,一手拉着马云禄,心生无限的感慨。
上一次的时候,儿子还是孤身一人,可这一次回来,不仅做了常山太守,儿媳和孙子也都有了。
老人家越看越喜欢,儿媳俊俏贤惠,孙子也是机灵可爱。
赵云也领着母亲,拜见了刘循。
“母亲,这就是大将军。”
“啊?想不到,竟如此年轻?”赵母瞅了几眼,简直不敢相信。
赵母刚要下跪行礼,刘循急忙扶住了他,“老人家,不要见外,我和子龙亲如一家,也把你当成我的家人,您老身子骨还好吧?”
马云禄是刘循的义妹,说是一家人,自然也合情合理。
赵母连连点头,“好着呢,为了盼着能见到儿子回来,我可不能倒下啊,总算是盼来了,死也能闭上眼睛了。”
等了这么多年,盼了这么多年,这一天,赵云的母亲总算是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