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个人销售区(1/2)
同一个早上,繁华建设中的沪上浦东。
入驻三十八层办公的老许,在六十六平的大空间里,坐在老板椅上瞧着报纸上的自家儿子和儿媳。
脸上乐呵着,然后,拿起旁边的电话,接通之后,就直接向物业服务公司吩咐道:“待会儿,公司拉一个横幅,恭喜我儿子获得星云奖!”
物业公司一听老板吩咐,立马是效率的运转起来,很快,拿着旭日广告公司制版出来艺术字体,印刷出来后大红横幅直接就挂在了一楼的一根根立柱上。
这么横幅一挂,立马来明珠塔观光拍照的游客们,就看到了悬挂出来的讯息。
与此同时,作为同行的国内文学界,尤其是科幻文学界,对于国内科幻再度出海,是表现出了喜大普奔的态度。
曾几何时,老一辈科幻代表,也曾经走出国门,并在海外载誉满满。但是进入到这八九十年代,随着那一批老科幻们封笔退隐,国内科幻发展也是进入到了一种式微态势。
现在看着站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发出国内科幻声音的许旭,心中是涌现出了不少欢喜,这意味国内科幻的身影再一次被国外所看到,让一些科幻行业从业者为之感到欢喜鼓舞。
而报纸上所刊登的关于科幻发言的通讯稿,也是被国内科幻界开始讨论。
这种笼罩在星云奖光环之下的观点式科幻发言,可比平常一些相关的理论写作文章受关注多了。
比如,许旭提出来的科幻创作三七分原则,就在国内科幻理论界形成了热议。
有支持的,认为科幻首先应该以让人看得懂为前提,在看得懂的基础上才能谈论故事的激发科学兴趣性等寓教于故事职能。..
当然也有表示反对的,声音还不小,认为科幻创作不是走老路以及在既有概念上进行二次创新,而应该开新局走新路,认为科幻之所以带着一个幻字,就应该是想别人之不敢想。
类似的这种争论,事实上在理论工作文章里,常常是要吵出狗脑子的。你也一篇文章反驳我,我也一篇文章驳斥你,声音最大的那几波,于是就形成了流派。
不过,在这样的热议里,是有一些以许旭为文学创作偶像的人,是开始接受这样的一個三七理论,开始用这一套模式去进行自己正在试水的创作。因为这是一套成功的经验,许旭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套观点创作出来的小说,获得了星云奖的青睐。
再比如,红毯之上那位沃盛顿记者关于“星际穿越是否伪科学”的提问,以及许旭给予的回应,在国内也是掀起一波讨论。
许旭的高情商回答,在书迷群体中,是引起了一阵拍案叫绝,一些沪市的媒体也在夸耀,这种语言回答的艺术,是让媒体舆论为之称好。
伴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渠道也在拓展开来。
就比如,在当下仍然处于小众规模、老板都是女装大佬的企鹅聊天室内,聊着聊着就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诶,大伙读过星际穿越么?”
“看过,好看的,里面脑洞贼大!”
“确实,还记着那期杂志,是将虫洞给描绘了出来。”
“羡慕啦,许旭这二十九岁就获得星云奖嘞!”
“听说奖金就是24万美刀!”
嚯!
屏幕之后的某位戴着眼镜的初代目互联网女装大佬,看到这个奖金数字不由得眼神一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