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宗室问题(2/2)

看着丈母娘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张一凡便认真地问道:“母后,我想确认下,这个祭酒令是认真的么?”

之所以这么问,就是他只当初只收到了这么一份旨意,但是没有官印,也没有衙门等等。也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忘到脑后。

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朱元璋,他一直忙,对于皇室事务,优先权排后面去了。管皇室的宗人令,本来还准备让他二儿子来当,也还没有定好。

结果,蝴蝶效应之下,北方决战提前,然后朱元璋忽然发现,他这个二儿子非常不靠谱,不只是担心会影响草原决战,而且他这个二儿子压根是烂泥扶不上墙,胡作非为之下早晚吃大亏。

本来他想让张一凡劝劝,但是张一凡其实不愿意,给他说得那些话,他也回去想了。最终,让他想起当初新设的官职,就让马皇后来说这事了。

此时,马皇后一听张一凡的话,便连忙回答道:“那是当然,之前是你父皇没时间。如今已经定好了,就在东宫后头那殿,是祭酒令的地方,适龄皇室中人,以后都去那学习,你来负责督导。回头你父皇也会给各地重新下一道旨意,让你这个祭酒令巡查地方皇室人员的学业。然后,你去秦晋两地走一趟,管教管教那两个,如何?”

秦王和晋王都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为了这两个货,也算是操碎心了。

老丈人说了这事,丈母娘又来说这事,那要再推辞就不好了。

这么想着,张一凡便对马皇后说道:“母后,我想和父皇聊聊宗室管理这方面的事情。我有一些想法。”

听到这话,马皇后知道他是答应了,心中很是高兴。

这个女婿,才华横溢,由他去劝,他相信肯定会有一些收获的。

要不然,她是真有点担心,恶事做多了儿子会遭到报应。她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或许是朱元璋夫妻真为他们子女操心,或者是朱元璋为北方战事操心,总之,在马皇后找张一凡说了事情之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就把张一凡找去了。

要知道,朱元璋是一国皇帝,事情非常多的,这么快就找他过去,那肯定是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的。

张一凡也不废话,直接对朱元璋开门见山地说道:“父皇,目前我们大明朝的宗室制度,从长久来看,是有问题的。”

朱元璋听了,稍微有点不高兴,便问道:“哪里有问题了?”

让这个女婿管下儿子,怎么就整出这么多的问题来了?

张一凡一听,直接回答道:“父皇总想着,大明朝能长长久久吧?那我们不说别的,就只是算三百年的大明朝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好了……”

朱元璋一听这话,还行,三百年的王朝,已经是历朝历代都难得持久的王朝了。如果能更长一些,那就更好了。

心中舒服了一点,他就看着张一凡,听着他继续往下说话。

张一凡看了朱标一眼,然后才继续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您看您生了的儿子,那都是藩王,有封地,世袭罔替,对不对?”

“怎么,有问题么?”朱元璋听了,忍不住眉头一皱问道。

张一凡听了,不理他这个问题,就又说道:“为了简单一点,我们就按十个来算好了,十个藩王,十个封地。然后到大哥当了大明皇帝,也来十个儿子,那又是十个藩王,十个封地。按照三十年一个皇帝来算,三百年是十个皇帝,十个皇帝生十个儿子,也就是一百个藩王。我们大明国内有这么多的封地给他们么?”

这个例子非常极端,但是又非常浅显。如果期盼大明朝能长长久久的话,这种世袭罔替的藩王制度,就绝对会出现封无可封的情况。

朱元璋自己是个能生的,远不止十个儿子,因此他也不会想着,他的子女可能只会生出一个儿子的情况。

只是听到张一凡的描述,他就顿时愣住了。

不止是他,包括太子朱标,他也愣住了。

就这,还没完,就听张一凡又提醒道:“事实上,皇室宗亲可不止是藩王,还有郡王等等,如果算起来的话,那只会更多。父皇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考虑大明王朝要是长久的话,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等等,到底会怎么样?”

朱元璋想不想他开创的王朝能千秋万载?绝对是想的,并且一直为此努力!

但是,按照张一凡这种思路一考虑,就算死傻子也知道,他的子孙就能给他开创的王朝挖坑的。

但是,不给自己的子孙封爵,让他们能享受荣华富贵那也说不通啊?

他真得没想到,想着让女婿管管那两个不成才的儿子,结果就发现了那么严重的问题。如果藩王和郡王等等宗亲爵位都算起来的话,哪怕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都有点不敢想象,几百年后是什么样个情况!

想了一会,朱元璋的脑壳疼了,怎么处处都是问题!自己只是想让大明王朝能长久一些,怎么就那么难呢?

最终,他也不想了,抬头看向张一凡,有点疲惫地问道:“一凡啊,你说吧,你有什么主意没有?”

朱标也非常关心,此时的他,就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并且他还非常年轻,反正就他自己感觉,他的子女数量追上他父皇,也不是不可能。

这么多的子女,也总要安排爵位的,但是,和大明江山的长久相冲突的,他也是不乐意的。

按照张一凡那么一展望,未来大明境内都是藩王的封地,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地盘,这怎么能行?

张一凡看着这对父子有点发愁的表情,心中却是开心:不是非要让自己管宗室的事情么?那行,就把这事儿给你们掰掰!

哪怕这时候的藩王制度,和永乐皇帝定下的养猪政策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依旧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