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良种和化肥(2/2)
【因此育种问题是重中之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育种概念】
【几千年下来育种更是成了每代人都在做的事,不过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育种工作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如小麦这种常规作物,在建国初的亩产量你敢想象有多少吗?150斤至200斤】
【而如今呢,哪怕是极贫瘠的地方,每亩也能收获500斤,土地肥沃的地方甚至有1300斤,如此大的产量差距,育种起到了极大作用】
try{ggauto();} catch(ex){}
【要知道如今我国农民使用的小麦种子,都是从良种公司购买的,经过无数次选育,在产量稳定性抗倒伏抗病毒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而五六十年代呢,粮种再怎么好产量也不如现在,想培养出高产的种子,必须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育种,而这需要的时间绝不是一年两年】
“短短几十年,小麦增产4-5倍,这真的是人力能做到的吗?”有武将喃喃自语,说出了其他人的心思。
从古至今,农业的进步、粮食的增产都是极为缓慢的,且是民间自发演化改进的。
无论是耕种技术也好,或者是耕种工具也罢,那都是在一小片地区内发展,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推向全国。
“想不到种子对收成的影响竟如此之大!”有人感慨着,他当然不是不知道优良的种子产量更高,只是没想到会高到这种程度罢了。
短短几十年增产4-5倍,其种子必然是不断选育改进的,否则有如此高产的种子早被发现了。
而这一切都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对于农民来说,即使是丰年家里余粮也不多,未知的品种代表着风险,这也是育种难以进行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看着大发感慨的文武官,突然间意识到,无论何朝何代,似乎真的没有人低头看过那帮在泥泞田地里觅食的百姓。
更别提育种这种费时费力的大事了。
而事实正是如天幕所言,各地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也许一山之隔小麦水稻因品种不同,那产量也会是天差地别。
这又是一个粮食增产的全新方向,这个新的方向是指以朝廷的名义总揽全局,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和培育优良的品种。
如果真能办成,那同样的耕地,以全国为一个总体,粮食产量将会大增。
这是一个大工程,几乎是以十年为单位的伟大事业。
李世民内心动容,从天幕来看,后世对于这种大工程的投入是极大的,像育种、黄河治理、涉及地域极广却只提到一次的三北防护林。
这种工程解决的问题又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这些事都给了他不少的灵感。
【如袁隆平院士几十年精力都用在育种上,才终于培养出杂交水稻,可想而知育种工作有多难了】
【然而再是困难育种工作也得做,毕竟没有好粮种,粮食产量就上不来,这关系到百姓的温饱问题】
【为了选育良种,解放初期我国农业部还展开了群众选种运动,发动全国老百姓一起选种】
【虽说声势浩大了些,但群众选种成果也斐然,到1959年我国2444个优良品种,有2/3都是各地农民选出来的,推广面积更是高达18亿亩】
【正是有这样的育种基础,我国粮食产量在60年代中期,才能突破2亿吨大关】
【当然除了种子外,灌溉和化肥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两大因素,灌溉自不必说,这个需要国家层面进行极大的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而我国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也是没停过】
【化肥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老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肥料不足的话庄稼自然长不好,所以现在农民种地基本都不会吝啬在化肥上的投入】
【但那个年代呢,就是拿着钱也买不到化肥,全国上下都缺】
【此外人口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建国之初我国人口就超过5亿】
【即使是到现在,想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也是非常不易的,更何况物资极度匮乏的五六十年代】
洪武年间,金陵城。
武英殿前静悄悄的,一众文武官员也是知道轻重的,像涉及到民生大事那可是万万马虎不得的,毕竟不为乌纱帽也得为自个的脑袋着想。
朱元璋若有所思,从天幕得知,这育种也是横跨几十年的大工程,即使是到后世也依然进行着。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就知道,这事情还真就非朝廷不可。
对于升斗小民来说,要他们去选育和改良品种,那真是太为难他们了。
对于家业稍大一些的地方大族来说,这事也是吃力不讨好,毕竟人力物力投入太大,耗时又久,还不一定见效.
怪不得后世是举国之力去办此事,这倒是很好的一个思路。
以行省-府-县一级级落实下去选种,执行得好的话,于民未有骚扰又得此实惠,确实是个好的办法。
朱元璋粗略地想了一遍,又将目光投向评论区,那是交叉验证的地方。
《因为工业化程度没上去,机械,化肥,良种没发展。前辈一代人吃了几代人苦,战天斗地抓生产,搞科研突破,斡旋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化肥跟不上产量太低成本高,70年代与美国破冰买了欧洲13座最先进化肥厂解决粮食危机》
《其实70年代以后,粮食供应已经好很多了,最主要是化肥,良种和水利工程的功劳,但是那时候中国穷,好一点的东西都出口换外汇了,所以大家日子过的还是紧巴巴,而养猪是需要粮食的,只有等到以后有钱了,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大规模养猪养鸡才能做到》
《没吃饱只会有一个烦恼,吃饱了就会有无数个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