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煤炭产量分布图(1/2)
...
《哪有这么夸张,头天晚上只要不偷懒清理下残灰,火门留缝,第二天早上打开火门一会儿就燃起来了》
《怎么好烧呢?找邻居借一块儿烧着的蜂窝煤放在底下,孔对孔他就着起来了》
《以前总是去借蜂窝煤就不用自己生火了[捂脸]》
...
【截至2020年全球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07万亿吨】
【从国家来看,美国是全球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占全球资源的23.2%】
【俄罗斯占比15.1%,澳大利亚占比14%,中国占比13.3%,印度占比10.3%】
【以上5个国家储量之和占全球总储量的76%】
...
洪武年间,金陵城。
眼见天幕中的地球转到了美国这一片地区,而且其上面还分布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红点。红点和红点之间又构成了一片区域,可以看到其红点主要分布在两侧山区。
“这是煤矿分布图!”胡惟庸咽了咽口水,这是宝藏啊!
“速速记录下来!”朱元璋忙命令一干书吏记录下来,以后世通过贸易手段获取也好还是其他手段也罢,有了这分布图就无需再像大海捞针一般到处寻矿。
此外还有中俄澳印等地的煤矿分布,占全球总储量的7成多。
虽然如今并没有知晓煤炭的全部用途,光是用作燃料这一点,那都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而与这些国家建立往来贸易,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海上贸易。
“这美国果然是天选之国!”朱标想起了后世对其的描述,忍不住赞叹和羡慕。
从天幕得知,这美国不仅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连石油储量也是世界前列,此外还有其他矿产资源,而且中间还有个大平原,土壤极其肥沃,还是个产粮和出口粮食的大国。
“不知如今的美国是個什么样的光景?”朱标忍不住说道,这方面的内容天幕倒是从未提到过。
朱元璋闻言也是在心里思索了起来,天幕说过,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大航海时代早了几十年,而正是海洋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人类由此迈入了新时代。
换句话说,此时的北美大陆还是孤悬海外,尚未被欧洲人发现。
“如今的北美大陆尚未被欧洲人发现,想知道是什么光景要亲自去看一眼才知道。”
“此事恐怕不易,天幕并未提及去北美大陆的航线。”
一众人都沉默了,在大海上航行如果没有可靠的海图,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
【从产量来看,2020年年底全球煤炭产量77.42亿吨】
【其中中国产量占比达到51%,美国占比6.3%,澳大利亚占比6.2%,俄罗斯占比5.2%,印度占比7.3%,印度尼西亚占比7.3%,蒙古国占比0.6%】
【中国的煤炭产量已经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更是美国的8倍多】
【从工序角度来看,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是煤炭主要进口国家,而俄罗斯、蒙古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是主要的煤炭出口国】
【各种原因今年中国不再进口澳大利亚煤炭,澳大利亚煤炭出口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俄罗斯、美国迅速抢占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
【中国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为什么还要进口呢】
...
朱元璋等人都被这个数据吓了一跳,中国煤炭产量竟然占世界一半,而且还需要从外界进口?
“从工序角度看...是什么意思,为何后世每年需要消耗那么多的煤炭?”
看众人一个个摇头不语,朱元璋也没有在意,这本来就是他随口一问,若是真有人能答出来那就更奇怪了。
...
贞观年间,长安城。
“后世的气温不是逐渐回暖吗?日常又怎么需要这么多的煤炭烧火做饭和取暖?”有人不解道。
“可能是有其他用途,按此前评论区的说法,蜂窝煤如今是农村用得多些,城里已经改用天然气了。”
众人猜测,这天然气可能和煤气罐的煤气差不多?
“后世蜂窝煤可能逐渐被淘汰,但是用的煤气罐,罐里面装的恐怕是煤加工过后的产物。”
“也就说不过是换了种形式而已,煤炭的使用还是很普遍。”
...
【其实在2008年之前,中国一直都是煤炭出口国,2008年后中国才开始成为煤炭进口国】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煤炭分布不均匀,北方多南方少,煤炭从山西、内蒙古运输到东南沿海和从海外进口成本差不多,国内煤炭涨价时进口更划算】
【二是中国煤炭含热量低、高磷高硫,不利于环境管理】
【三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煤炭支撑】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煤炭贸易下降10%,创历史最大降幅,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煤炭市场异常火爆】
【特别是七八月夏季全世界出现用电荒,而煤炭是火力发电的主要能源,这是一个由能源驱动的世界】
...
洪武三年,金陵城。
这里面提到的海运成本低廉和疫情都是众人知道的事情,至于品质优劣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经济、高速发展。”朱元璋细细品味着这两个词,很明显这里的经济指的是商业繁荣程度?
try{ggauto();} catch(ex){}
下一秒,朱元璋不淡定了。
???
“煤炭还能发电!!!”朱元璋不淡定了,之前重新翻阅此前的文书记录,天幕中确实提到了很多带电的东西,像电风扇、水电站、电视台、电话等。
“天幕提及带电的恐怕都是使用电驱动的,像电风扇、电话、电视台、水电站等。”朱标顺口提了一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