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下一笔生意做啥(1/2)
在香江交接完货物之后的第三天,货就装上了津云航运的货轮。
然后这一批来自大陆的鸭绒和鹅绒就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变身为附加值更高的羽绒服制品。
陈青峰不是没想过在国内生产和制造羽绒服。
但问题是眼下国内的条件还不成熟。
首先国内的老百姓如今还处于消费紧缺的时代。
大多数人一年甚至几年也做不了一身新衣服。
原因就在于国内缺少大型的石油炼化设备。
在后世石油炼化意味着污染。
可在如今这个年代,石油炼化意味着可以极大地丰富国内的各种商品。
最简单的就是很多人在几十年后十分鄙夷的化纤。
羽绒服想要包住细腻的鸭绒和鹅绒,就必然要使用化纤的布料。
但是很可惜,国内缺油少气,再加上眼下国内的石化行业实力还比较弱小。
如果想要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羽绒行业,就先得解决石化产业的问题。
而这可不是2亿美金能够解决的事情。
“做生意要一步一个脚印,侬搞定了,羽绒这笔生意,下一步打算搞啥?”
“我还没有想好,附加值太低的事情不想搞,可附加值太高的产品,国内又没有办法生产,云锦什么的,东西是好东西,可外国人不识货呀!”
“那些是工艺品,不是工业品,费时费力还产量低,搞不了多少外汇的。”
“三伯,侬有啥子好建议啊?”
陈青峰坐在火车上,听三伯的意思好像已经替他打算好了。
果然三伯从自己随身带的人造革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个绿色封皮的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面上还有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图画。
三伯一页一页的看着里面的内容,然后从里面取出了一张已经泛黄的剪报,随后递到了陈青峰的面前。
“这是啥子?”
“76年日本首相访华,当时我在监狱的阅览室里看到了这张报纸,觉得这则新闻比较有意思,后来就找机会剪了下来,一直夹在笔记本里!”
“日本首相随行人员,采购国内生发药水……”
陈青峰倒是没想到,三伯居然会留心这种小道消息。
不过等他读完了这篇报道之后,突然之间记忆的闸门却打开了。
因为陈青峰依稀记得,90年代初帝都和沪上两地的首富都是靠着倒卖生发药水赚了第1桶金,甚至后来,跑到香江,成立了传媒集团的刘老板,据说当年也曾经靠着贩卖生发药水,赚到了第1桶金!
“侬搞别的生意,阿拉不清楚,不过搞这种东西应该可以赚到钱……”
陈青峰是真佩服三伯的眼光。40年代就混迹于黄埔滩,叱咤风云的三伯,居然有如此高的眼光,可以从一篇新闻中嗅到商机。
洋行出来的老法师,果然个个都人老成精。
“生发药水啥子的,不就是骗人吗?”
“啥,骗?侬真是白跟我学了,这叫营销技巧!”
陈青峰只是跟三伯随口开句玩笑。
其实生发药水的东西到底管不管用,一点都不重要。
反正只要不耽误赚钱就行。
甚至陈青峰现在就能想出好几個产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