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新的税赋制度(1/2)

初冬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把整个南京城装裹成一片银白。

尽管今年的雪来得有点早,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年一直反常的天气。

南京街头人流如云,热闹繁华的景象不减丝毫。

在这热闹非凡的背后,却鲜有人知,大明朝廷即将发生的种种大事。

随着军政院的调兵令,神机营开启了巡察南直隶,维稳地方的行动,朝堂上下都知道皇帝对于新政改革的强硬态度。

这几日,有锦衣卫押着一批批官员、或是巨贾名流进京,送入北镇抚司诏狱。

南直隶大半的地方巡检使、闸官、典使都被换了。

阮大铖有了军方的支持后,加大了清查各州府土地田产的力度。

据说阮大铖离开常州府后,又跑去把镇江府的知府撸了。

而且大肆鼓励检举揭发,普通人给钱财,读书士人给官。

下级揭发不法上司有功,直接让他顶替上司的官位,平民揭发不法士绅,给予一半家财。

这大有一副在地方上搞风搞雨的节奏。

锦衣卫也忙着到处抓人,指挥使陈明遇从扬州府回来后,就一直待在诏狱不见人。

新的农业税率标准也重新定出来了,并且已由内阁复核通过,经通政司镌刻后颁行全国。

一项制度的革新,其实就是因为旧的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不得不做出变革。

再不革新,大明就得亡了。

其实土地和税赋制度,都是一直在变的。

原始社会时期,一个氏族共享生产资料,人们使用共同的工具,一起劳动,一起收获,然后一起分享食物,不用交税,也没有贫富差距。

后来随着部落和国家的出现,也就产生了阶级。

西周时期,天下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

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官员,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土地和百姓。

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出自西周这里。

先秦时期,国家允许土地私有制,秦统一六国后,黔首自实田,开始对私人土地征税。

到了西汉,因为秦末战乱,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为了方便人口管理,以户籍形式的税赋制度出现了。

南北朝至唐朝,主要实行的是以均田制为依托的“租庸调”税赋制度。

直到安史之乱后,租庸调制度开始失去社会根基,于是出现了“两税法”。

两税法一直沿用至明。

两税法是以“丁身为本,田则同力”的基础征税,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土地数量和户籍人口数量来确定税收标准。

两税法规定百姓必须在户籍上登记丁税和地税。

这种税赋制度就是把需要缴纳赋税的人和土地都登记在册,然后再根据登记册上显示的人和土地进行征税。

像大明的人口黄册和土地鱼鳞册,就是主要的税赋依据。

但是大明现在的土地被士绅官僚们大量兼并,能收的地税大大缩水,而官员们为了完成朝廷的税赋任务,就会给百姓大肆加派丁税。

这就变成了穷人没了土地也还要交税,永远都交不完的那种。

造成官僚士绅富得要死,普通百姓穷得要死的现象,加上兵乱灾荒的,百姓没有半点抗灾害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大量流民,朝廷就少了税源。

这不是要了大明的老命吗,所以皇帝朱由崧不得不下决心改制革新。

现在新的农税采用定税均田,统一征收地税,按亩收银,按亩纳税,废除丁税人头税,不再向百姓收其它苛捐杂税。

当然税率也重新制定,要不然按之前那么低的土地税率,根本无法满足朝廷的运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