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组合拳(3)(1/2)

儒家思想讲究尊卑有序,是这个时代基本的一种社会秩序,被遵循了千年。

尊卑有序就是把人分成几个等级,无论是文化和身份上都进行分层,比如君是君,臣是臣。

要是这个时代讲人人平等,那首先皇帝就得第一个下马。

官绅阶级是为帝皇服务的,是尊贵的,享有税赋优免特权,可以三妻四妾,可以雇佣奴仆等等。

读书考功名就是为了跨越这个特权阶级的,可以享有各方面的优免,见官不跪,在朝当官有权,辞官还是士绅。

而且这种特权是所有人都认为天经地义的,是天下所有人为之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现在朱由崧要摊丁入亩,让天下所有人的田都要交税,无疑是逆流而上。

改革不是光嘴巴子说了就行的,得下面有人帮你去实施。

所以首先就得有理由,一个让绝大多数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朱由崧并不觉得现在提出改革过于激进了,因为只有先搞摊丁入亩,稳定天下农民,才能尽快收商税。

大明末年这个乱世,比之宋朝的环境更糟。

宋朝能收商税是因为国有资产牢牢被朝廷控制,而明朝的“开中法”早就被人玩废了。

商业全被南方官绅们把持,如果先收商税,地方士绅会像万历时期一样,敢直接打死税官。

万历时期地方士绅打死了朝廷税官,经过他们一番歪曲事实宣扬,民间百姓反而拍手称快。

可以想象皇权在民间的影响力,完全比不上南方地方士绅。

明末江南会没钱?富得流油好不好,但是钱都在那一丢丢的少数人手里。

朱由崧的想法是通过摊丁入亩,除了增加国库税收,同时也是理清地方吏治,给大多数普通百姓让利,取得天下百姓支持。

他想到了另一种方式,可以让官绅们闭嘴的理由。

改革就得争取大部分人,打击小部分人。

朱由崧要争取的对象,就是江南一群躺平了的读书人。

明朝鼓励学习,尤其喜欢修学校,所以文风鼎盛。

人们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求学热情空前高涨。

童生们拥挤在同一条路上,走向同一个目标,就是做朝廷的大官。

结果导致人才出现了膨胀,出了大批的秀才和举人,造成了一种现象,明末的读书人比之前面的任何朝代都要卷。

明朝前期只要考中了秀才功名,就已是人人羡慕了。

秀才不用干农活,又没有傜役,所以长得白,大姑娘都喜欢白面书生。

如果是廪生的话,还能从公家领吃的喝的。

明朝前期的秀才一般都是过得比大多数人要好,中了举人就可当官。

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大家死命的卷,大批的读书人就不值钱了。

朝廷的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举人都没有官当。

要是秀才家里祖上没有田产,已经很少有投献免税的机会了,因为地方上的资源都让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占去了。

有部分读书人投靠官府、乡绅、商贾的,也有人老老实实做事,还有人变为无赖,揽讼滋事,鱼肉乡民。

还有书生靠写话本小说挣钱,大家都爱看擦边文,所以明末时期出了大量的涉黄话本小说,还带插图的那种。

但也有很多书生没有投靠、依附的机会,自己谋生能力又差,生活上也没多大进步。

这个时代生产力有限,读书是很费钱的,全家供一个人读书,所以明末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也是很穷的。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