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大明漕运(2/2)

当天趁着天没黑,锦衣卫用乘坐的战船,把船帮横在运河江面上的几条小船直接撞翻。

一群船帮成员见状,大呼小叫,就欲驾起大小舟船拼命,却被人拦住了。

“兄弟们,快撤!他们是官兵。”

说话的是一名长着络腮胡子,黝黑精瘦的汉子,他就是焦老大。

焦老大眼光闪动,来的可是战船,这不是他们船帮的小舢板船能对抗的。

听说来了官船,船帮成员驾着大大小小的舟船,一哄而散。

焦老大让心腹驾着小舟,窜入运河的小支流,飞快的逃跑。

天黑时,焦老大带着心腹刚上岸,就见一女子带着人,居高临下的在岸边等着他们。

董琼英让人抛出鱼网,不费吹灰之力,一把就将焦老大给网住了。

~~~

皇宫里的朱由崧这时正拿着一支笔,写写画画,时不时的摇摇头。

“漕运直接关系着沿江百万人的生计,如今自己下令不让粮食物资北运,如果断了那些普通船夫漕工们的生计,怕是要出乱子。”

朱由崧伸了个懒腰,喃喃自语,“税赋要改革,这个江南漕运也得整改才行。”

“漕运是这个时代最省钱的物流行业,也该到了规范和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了。”

大明自成祖朱棣把京都北迁之后,因为民生、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决心重新开拓大运河,整合水路各条支线,彻底废除海运,全面发展漕运。

通过漕运,每年从南方向北方运输各种物资,光是运送的粮食,每年就有五、六百万石。

大明漕运的运输方式,先后经过几次改革,一共有三种,分别为支运,兑运和长运。

由百姓把税粮物资运到指定的地方集中,再由朝廷用军队运送粮食物资前往北京,这叫支运。

但是支运不但效率低,还耽误老百姓种地,后来改成了“兑运”。

兑运就是百姓的税粮交到当地卫所,不再承担运输任务,从南到北运输税粮全过程,都由军队全程负责。

后来漕运再次变革,变成“长运”,百姓的税粮不用自己去交,由当地官府直接上门去百姓田地里收,税粮运输完全不用百姓插手。

大明以前的各项改革政策,其实一切都是为了上层政治阶层服务,让朝廷更加方便管理而已。

对普通百姓并没有好处,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在上位者眼中,普通百姓只是生产资料而已。

比如官府上门收税是要算火耗的,地方官吏就可以趁机压榨。

每年在田间收税时,地方官吏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盘剥百姓。

比较有名的“淋尖踢斛”,斛是一种装粮的容器。

收税时官吏故意用脚踢斛,让斛面堆尖的粮食洒落,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收回,算是损耗。

百姓再把斛中踢剩下的粮食拿去称重,这样无形中多交了粮食,这种“淋尖踢斛”的方式,成为明朝官员的一笔半公开收入。

朱由崧准备税赋改革后,在各地设立粮站,收起来的税粮要运输,江南的漕运就很重要了。

从事漕运行业的漕工人员不下百万,这条漕运产业链,支撑着沿江百万人的生计。

漕运可不能让人搞烂了,或者控制了,必须抓在自己手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