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确立国号,年号(1/2)

关于国号的事情,公卿百官们都争论不休,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毕竟,这事关重大。

国号是不能随便命名的。

大致有五个来由:

其一,由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其二,来自创建者原有的卦号、爵位;

其三,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名称;

其四,源于宗族关系;

其五,寓意吉祥或美好。

后二者,跟杨骁不搭边,关系不大,因为只有异族才会源于宗族关系,或是寓意吉祥美好来命名国号。

如元朝的国号,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的意思。

但是,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和图腾有关,更有人认为与道家谶语“元元之上,我为皇帝”有关。

如明朝,白莲教也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曾经信奉过白莲教,而且还承认:自己是白莲教先头部队的左副元帅。

所以,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定国号为“大明”。

清朝的话,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大概是根据古代阴阳五行的观点。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五行。

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而明朝就是属火,而火是克金的,那么这個大金的国号肯定是不能继续用了。

之所以选择大清作为国号,是因为清这个字有个三点水,属于水,水刚好可以克火,也就是清朝克明朝,这就是五行属性上的压制……

在宋朝之后,国号的来由就是较为随意了。

国号的建立,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官方称呼,这样也名正言顺。

如果不确定国号,就像是一盘散沙,根本没办法去统一中原。

所以国号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十分庄重的。

这个时代的传统观念,仍是以封地或爵位来确立国号。

譬如后周恭帝即位后,任命赵匡胤为归德军宋州节度使。

赵匡胤的部队,在宋州不断发展壮大,于960年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

国号用“宋”,意在纪念“发迹之地”——宋州。

故,不管杨骁用自己的王号还是封地来命名国号,都是可以的。

“文伯,你怎么看?”

杨骁询问了王朴的意见。

原本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装作一副若无其事模样的王朴,看见杨骁发问,也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陛下,以微臣之见,秦之国号,这千百年来已然泛滥,而且不祥!”

王朴郑重其事的说道:“秦朝国祚不过十几年,传二世而亡。”

“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前秦、后秦、西秦。北魏末年,羌人莫折大提称秦王;隋末,薛举自称西秦霸王。”

“唐德宗之时,泾原兵变后,朱泚被拥立为帝,国号大秦;似李茂贞、高季兴、李守贞等人,都曾自立为秦王,或被封为秦王。”

“然,以秦为国号者,往往国祚短夭,难成大事。除了嬴秦,就没有大一统的国朝!”

“陛下早前自号秦王也就罢了,而今定鼎中原,志在一统天下,不可以秦为国号!”

王朴的这番话一出,公卿百官也不敢说话了。

本来主张以“秦”为国号的窦贞固、苏禹珪等人,也是三缄其口,默不作声。

为何?

按照王朴的说法,“秦”这个国号,的确是足够响亮,但是已经泛滥成灾了,而且在嬴秦之后的秦国,都非常“短命”,多为割据政权。

杨骁立国大秦的话,日后史书上,岂非会称之为“东秦”或“杨秦”吗?

这不符合杨骁的心思。

“好!那,便以明为国号!”

“陛下圣明!”

群臣山呼道。

杨骁微微颔首,又道:“对于年号,诸卿有何谏言?”

如果说,新朝的年号只有“秦”、“明”两个选择,那么年号的选择就多了。

对于年号,一般有六种制定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