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山东没什么,但是招远麻烦!(1/2)
看着头领属性面板,然后还有武备、资源等界面,可以作为安排事情的参考。
比如看看各地粮草,大致还充足。
再看武备,济州岛和梁山两个生产基地,基本上还是可以保证梁山的大略发展需要的。
整体无事,王烨要想的就是国家大事了。
理论上讲是真正的国家大事!
对大宋或者对高丽是大事。
那就是梁山下一步的战略进攻方向。
山东?
还是高丽?
王烨原本是想把事情缓着来做的,对王烨来说,种田的快乐是超过打仗的。
看着自家兵马越来越多,盔甲武器愈发齐全;
增加的每一项新物品,把树木变成家具,兽皮变成皮甲,开垦良田,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赤贫的家庭从一无所有,到小有身家。
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让王烨欣喜。
但是打仗就不一样了。
打仗没有经验值,也看不到兵种升级,但是每一个阵亡的战士总有一个家庭的悲剧,死了的那个他总是别人的儿子或者丈夫或者父亲。
所以王烨不喜欢打仗。
他宁愿去开荒~
但是这款人生大型RpG游戏,并不是王烨能真正意义上的做主的。
哪怕梁山王烨一言九鼎,家庭地位极高,但是不代表他能为所欲为。
甚至有些时候,有些决定,都不是王烨能控制的。
这里面有个概念,叫集体意志。
接近百万人的集体,王烨的意志严格来说不是集体的意志,而是集体的意志会严重影响到王烨的判断和抉择。
也就是被推着走。
比如王烨一直想的是精兵战略,三五万兵马就是很大一股军事力量了,但是王烨还是扩了军。
梁山一直以来在强化战斗序列人员的地位,从军饷待遇,到社会地位的宣贯,经济利益的输出等等,在全方位的扭转“好男不当兵”的尴尬局面。
只是,似乎有些过了头了。
梁山百万百姓主要来自于哪些人,来自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赤贫阶级以及经历过流离失所,朝不保夕逃亡生活的灾民。
他们对力量的认知和渴望,是和王烨这个曾经在法制社会生活的人不一样的。
武力可以保障他们现有的,可怜的一点家财不再得而复失,就像护着自己唯一骨头的流浪的狗,他们会极度好战甚至说极度危险。
所以他们会主动让自家子弟去参军,除了对王烨或者说梁山政权的信任之外,也是保护自家劳动成果。
当然也不是那么大公无私,梁山军伍退役,是大概率要分到地方,转地方治安或卫戍部队的。
说不上好坏,这是梁山对退伍军人,低级伤残士卒,比如掉根手指这种人的安排。
但是对这群百姓来说,捕快衙役,那就是顶天的高官了。还有转狱吏的,转税吏的,我儿子如果成了税吏,我可以不去欺负人,但是绝对不会再在村里被欺负。
这就是封建社会,法制,舆论都不完善情况下的必然需求。
所以很多人想当兵,因为肉眼可见的好处很吸引人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当兵阵亡的风险不大,看得见的好处又很大的时候,组团申请当兵就是正常的选择了。
而有了兵员,还有一群领兵的头领的渴望。
不打仗怎么实现自身价值?
不早晚被那群读书的压在身子底下?
在赵鼎开始组建济州岛文官管理体系开始,文武之间就必然要有矛盾。
或者说有人就有矛盾,大小不同罢了,以前看上去没矛盾是因为梁山只有“武”,那自然只有各头领之间的小矛盾,小到盔甲甲胄分配,再到脾气秉性不合啥的。
有了“文”那就麻烦了,资源分配,权力争夺,都是矛盾点。
哪怕王烨简单粗暴的把文武之间做了区分,也总是会有矛盾在的,比如指挥使跟知县各自给多少俸禄军饷?
以前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之前梁山的钱除了寨主挣的,那就都是靠武力值抢来的,那自然是可着能打的那群人霍霍,喽喽的赏赐,甲胄打造,买牛筋啥的,都是对武力体系运转的投入保证。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梁山开始收税了。
人家不仅开始有产出,也开始提一些正常的需求。比如,为了更多的税收,我们要建设市集征收商税;为了军粮保证,我们要开垦良田,光一个月的徭役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申请钱,做水利体系建设,挖渠打井;要想富先修路,寨主说的对,我们申请一笔预算,做济州岛,光州道路体系建设···
合情合理,有需求有规划,甚至还有产出预测···
只是这方案中最后浅浅的提了一下,暂缓扩军,给梁山脆弱的官吏体系喘口气。
文章写的花团锦簇,有理有据,就是许贯忠看到的时候,都觉得赵鼎和蒋兴祖说的真特么对。
所以···
所以梁山一群头领都觉得还是扩军好。
只能说,朝廷以文治武的战略对武人的压制太狠,然后在梁山这个小团伙里面,反弹的厉害。
就是许贯忠,作为高丽军方代表抗鼎军师,那也得赞同扩军。
不能因为你年后写的规划好,俺就调整俺的作战规划不是。
所以高丽那边年初开战了。
除了一开始对昌原的谋划,实际上战场上后半段,完全是意外,能打下来可以,打不下来也每关系,梁山步子走的太快也不是一个人的看法,所以许贯忠也是同意休整的,只是昌原离济州岛太近,为了一个稳定的济州岛,许贯忠才决定出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