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1/2)
从八十年代开始,日倭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推动小本子们最后的经济狂欢。
之后便是失去的十年,或者说是二十年、三十年。
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
无数的热钱与投资,都蜂涌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热土上。
尤其是08年奥运之后,整个中国的经济就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被整个世界推动着,一路爆到全球GDP第二的宝座上。
这在期间,不知道多少人因此发家致富,从一穷二白成为亿万富翁。
电视和媒体上,对这样“勤劳”致富的案例,吹捧的更是海了去。
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好过了起来,至少大家不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年都靠老天爷赏饭吃。
多少初中没毕业,高中没上完的青年男女,背上简单的行囊,就跑到岭南和江浙等沿海一带的厂子里打工赚钱。
就霍奇泰和薛小山村里一起长大的同龄人当中,就不少已经是工作了三四年,赚下了十万以上收入寄回家来开房子的了。
电子厂和纺织厂打工,流水线上争英雄,一个月加班加点,干出个五六千块不是问题,偶尔拼命拿到过一万块,便能成为好几年内吹嘘的谈资。
村里头就更是越来越兴起了打工潮,隔壁的阿婶,甚至让初二品学兼优的女儿,要辍学去岭南卖房子。
就因为她的一个表妹,据说在东莞卖房,一个月赚到过五万块。
精神文明与物质发展水平的不匹配。
以及唯金钱论的越来越盛行。
导致读书无用论更是甚嚣尘上。
霍奇泰甚至想起自己考上一中,在村里办酒的时候,父母还被一堆大老粗们讥讽与嘲笑。
他们在炫耀着,庆幸着自己孩子不会读书,可以早早的出门打工,每年都能寄两到三万块回来,供他们抽烟喝酒打牌,甚至是打下地基,准备开上全新的砖瓦房。
而霍家父母却还要肩负每年几千上万的学费和生活费,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把家底都掏空了,还跟亲戚借了不少钱。
他们认为,到头来考上大学,还要读四年书,大城市的学费和生活费,四年至少要十几万了。
等到大学毕业时,又能找到什么样的好工作呢?
镇上好几家企业里的大学生经理,一个月也就四千块到五千块,都比不上他们在沿海流水线上的儿女。
霍奇泰很清楚地记得,那次升学宴上,父亲从一开始的笑容满面,到后面的猛喝闷酒。
也许,在无数个扛着木头辛劳的日子里,父亲都是撑着一口气,要为霍家培养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也许,在无数个难眠的夜里,父亲会用他那小学都没学好的数学,不停反复的计算着……
儿子读书到现在,已经花了多少钱,将来真考上大学,还要再花多少钱,自己到底能不能赚到这些钱,如果赚不到,又需要借多少钱,问谁去借,谁又能借,以后怎么还……
这些所有的一切,青春年少的霍奇泰是不会懂的。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同样会在无数个难眠的夜里,屡屡抱怨自己胎投得不好,责怪父母的不努力不奋斗,为什么就不能像常露的父亲一样创业做生意当大老板呢?
try{ggauto();} catch(ex){}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