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所长(1/2)
宣政殿的百官对日历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个捧着日历看的停不下来。
公孙弘看看自己手里的日历,在看看朱平和刘奉手里的日历,一页一页齐齐翻动对照,没有说话。
朱平注意到他的目光,也低头去看他们手中的日历,这一看,果然看出来了不同。
他低声道:“怎么会……这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三人手中的日历,纸张大小都是同一尺寸,这自然是应该的,可上面的字,从大小到字形都一模一样,连字的间距都是一模一样。
陛下的扶仙宫不允许外人进入,只有陛下身边的人、少府中人和鲁氏子弟才被允许进入。
纸张的生产过程朱平没有见过,不知道造纸的工序和造纸厂的规模,可从一开始他自己都只能拿个一刀纸,到现在宣政殿官员们人手一本日历,可见这纸是可以大批量制造的。
以后的纸,会越来越多。
在看他们手中的日历,乍一看以为是人书写的,可没有人能够写这样多的字还不变形,并且这些字没有一点毛笔的笔锋。
这说明,不仅纸是可以量产,纸上的文字,也是可以成批量量产的。
看看手中的日历,再想想洛阳学宫中人正在编纂的字典,朱平心头火热。
“陛下……”果真不是凡人。
公孙弘捏起日历轻薄的纸张,缓缓吐了口气。
他知道皇帝在琢磨新东西,但没想到是这样一个东西。
这个日历他从头翻到尾,发现只是一年的历法,也就是说朝廷决定开始往下分发新历以后,年年都要造出新的日历。
今年的日历是才造出来,作为一项特殊的新产品,在过完年才发给他们,而在以后,这个日历只会是在新一年到来之前就会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
除了日子、气象、凶吉,每一页最下的“大晋科普”,作用更大。
它会介绍一些大晋简单律法,提醒百姓有事报官,衙门不管就来洛京,用寥寥数语介绍大晋不同地方风土人情。
看的久了,所有人都会有知道,他们在大晋,他们是晋人。
历法对农业国家的作用是很大,如果他们大晋每个州郡县都能有这样一本日历,甚至是每个有产识字之家能有,那对整个大晋的认同感塑造,将会是空前的。
公孙弘一瞥,朱平也低头,手指摸着日历上的某些字眼沉思中,显然他也发现了这点。
朝堂上聪明人不少,御史中丞姚章也同样想到这里。他更是想到了这制造日历的技术以后还能制造多少其他的东西。
譬如,着学派的书籍。
大晋朝廷对民间着书立说,收徒办学都是一个不怎么管的状态,因为这并不会威胁到大晋的统治,有人不爽骂大晋两句,记个小本本以后踢出选官行列就行,问题不大。
但现在有了纸,有了这些能成批造字的技术,着学派就可以很好拿捏了。只要纸不允许私用,只让朝廷办公使用,或者只能朝廷用纸造书,这种技术垄断必然造成文化垄断。
看到日历以后,姚章就知道以后竹简必然会被纸淘汰。
着学派到现在,除了鲁氏子弟和琅琊学派靠着独门技术得到陛下青睐,其他学说思想没有一个让陛下多看两眼,包括姚章所在的溧阳学派。
理由很简单,鲁氏子弟能帮着陛下炼铁煮盐,琅琊邹氏能进太史局测算历法,还能进学宫编史。
依照他对陛下的浅薄了解,鲁氏子弟和琅琊学派的知识绝对不会被埋没,陛下会帮着他们传承下来,成书是必然的事。
那其他学派呢,他们溧阳学派呢?
姚章心在大晋,也同样在乎学派未来发展。
他看懂这日历背后所代表的一系列含义后,紧迫感油然而生。
他们溧阳学派,必须要找到突破口,找到能让君王接受他们学说的点。如果不能,那在海量纸质书籍的冲击下,日后他们溧阳学派还能不能存在都不好说。
那溧阳学派到底能为陛下做什么呢?
没人说话,大家都在摸日历,不是交头接耳就是低头思考。无聊的小白坐在上头,把他们的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感觉自己似乎风评被害。
个别人是不是把他想的太坏了,怎么摸着日历表情都有些惊恐了,你们都瞎脑补了啥呀?
看不下去的小白拿起案上的镇纸敲了敲桌子,“诸卿,都看完了吗?”
混乱的百官依次坐回原位,修整仪容,太史令项景回道:“陛下,他们都看完了!”
百官:不,没有,我们还想看看,你凭什么替我们回答。
“这些都是赐予诸公的,回头慢慢看。”
小白让他们不要着急。
“诸公可有什么想问的?”
“陛下,臣有一问,”一个官员站起来,“这日历是如何能大小相同,连上面的字都一样的?”
是潘侯,去年年前提议所有偷税漏税的全都发配岭南的那位。
“潘卿所想,就让专业人士来给你回答吧,”小白看向站在一边的垂首静立的内官,“重山,这纸张是你领头造出来的,日历的刻印也是你主导负责的,就由你来讲解一番。”
“是,陛下。”
重山从大殿一侧走向中央,抬起头,第一次用平视的目光看向满朝诸公。
“诸位大夫们手中的日历,之所以能每个字都相同,因为它不是手写的,是用铜板……”
光是一个造纸术,陛下可以给他封侯,但满朝诸公都只会认为他是借陛下的光。而在陛下给的配方基础上改良出来的纸,重山自己也认为这里面一大半的功劳都是陛下的。
所以那一天,重山拒绝了陛下的提议。
“重山不愿满朝诸公非议陛下。”
他重山又不是没有能力,他自信自己可以堂堂正正靠自己的能力站在堂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