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都是玩剩下的技术(2/2)
为了应对太空环境,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还有不断的模拟实验。从理论上到制造出样品,再到模拟环境。
首先一点就承受发射或回收时产生的冲击、震动和过载。看过载人飞船升天时,宇航员在飞船中也是颠颠的和坐过山车似的,这是速度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一种冲击力量。
try{ggauto();} catch(ex){}
承受住第一波,还有环境要求,从地面上看太空,感觉很美,但到冲过大气层后,没了保护,才知道环境非常恶劣,各种射线,辐射电磁波,还有什么高能粒子啥的。
这对电子产品有重大影响因素,抗干扰也是一大难题。
所以在电子元件中,要挑选出适应恶劣环境中的硬件来,首先就是电荷耦合器件,具备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性,才能应对接下来的工作。
邢宝华看着光洁的镜片,陈硕月指着镜片说道:“根据中航的要求和重量等问题,我们小组经过综合考虑,才把镜头直径定在一米,比老美第一代间谍卫星少0.6米。”
邢宝华侧头看向讲解的陈硕月说道:“六十年代的技术,差距接近三十年?”
“您可能有点误会,这里的重点不是差距,我指的是镜头直径比第一代小,如果不是中航对重量有要求,我们还可以做大一些,沪市光学研究所可以做到3.8米。
如果不是重量因素,我们也可以往大里制作,但会引起没必要的麻烦,人家那些几米几米的镜片,都是搞侦查用的,和我们不一样。”
邢宝华点点头,别看他懂点这里面的知识,但也就知道那么一点。
随着陈硕月讲,成像光谱仪,地面是一回事儿,太空又是一回事。
这孩子把在尼康学到的那些知识全用到这上面,民用级别和太空用的完全是两个区域。
抛开胶片那些相机,就目前数码相机在成像上要求分辨率,像素等问题。
邢宝华在尼康那边弄出商用的数码相机,要是放在太空中,传回来的图片没法看,想放大都不行,在显示器上全都是方块。
稍微一缩小,全都是马赛克,还看啥,关键地方全是马赛克,谁心情会好?
那就把像素提高,放大后还能清晰看到,那就往几千万像素上考虑,最后定到一亿像素。
还得是大幅面框幅模式,不是全画幅那种,还是有差距的。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制造能达到一亿像素的硬件芯片。关键还是在传感器上。传感器尺寸越大,画质就越好。
这是硬件基本条件,除了传感器还有其他硬件也需要跟上,镜头,除了传感器还有处理器,内存等因素。
由于一亿像素很大,导致文件也大,很是吃内存。这个内存不是储存的那种,是处理速度的那种内存。
放大,缩小,调整像素密度,都和内存有关。
所以这玩意用不同内存芯片也很多,处理内存,寻址内存,缓存内存,都必须单独用。
如果是民用基本的数码相机,一两个内存就够了,或者增大内存的容量来处理。
可现在架不住这东西是太空用的,内存技术跟不上,只能分拆串联来用。
最后再汇总到总处理器上运行。
随着邢宝华逐步了解,等实验室装完镜头后,就开始催硬件组为他们把所需的硬件制造出来。
处理器不用很复杂,龙芯就够用,毕竟只是处理简单的数据,一点都不复杂,龙芯用起来还绰绰有余。
自己造出来的龙芯,邢宝华心里有数,常用在数码产品上那批就算了,单独为这款太空相机弄一批龙芯。实在不行就上龙芯2,虽说也是少量生产一下,但军方使用的东西,质量靠得住。
于是就定下用龙芯2号,来作为总处理器。
至于内存,好说,给三星分厂那边讲讲要求,弄一批大容量的内存。
现在内存最大容量单颗内存是128K,像做内存条一样,并联在一起,把容量增大。单条就能弄出4m的内存条,看需求,不够再往上加。
大不了找软件那边努努力,把大容量的驱动程序编出来。
邢宝华对着陈硕月说这些,说得和很容易似的,其实过程相当有难度。
内存大了,就需要主板支持,卡槽就得设计得多一些,就像八九十年代的电脑,什么286、386似的,拆开机箱一看主板,上面插满了各种条子。
这年代的技术理念,硬件不够用,就扩展。直到扩展到需求为止。
和服务器理念差不多。也是没事儿插内存和硬盘。
邢宝华准备离开光学实验室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儿,问道陈硕月,相机内部的防抖动,你们考虑了没有。
陈硕月想了一会,摇头说道;“没想!”
“高速飞行下,拍照会出现拉影,不会给你对焦的时间。所以还要在相机内部造一款稳定器。”邢宝华提醒说道。
“您说这一点,让我想起尼康内部的一篇学术报告,他们早期在机械单反相机中提出稳定器这一概念,就是在相机中增加一个微型陀螺仪。
我不知道成没成功,效果如何,但从目前市面上的高端胶片机来看,是没有添加稳定系统,而是借用外部稳定器,就是咱们常说的,三脚架,单脚架或斯坦尼康那样的稳定器。”
“这样,你打个电话给中航,问问他们,太空相机要不要加稳定器,如何加。”
“那我这就问问。”说着陈硕月拿出手机来,就拨打过去。
由于和中航合作密切,他们这边有很多不懂的,各种符合要求的问题,经常电话沟通,有时候一天打很多电话。
没一会,陈硕月沟通完给邢宝华汇报,说必须加稳定系统,里面的机构非常简单,就是机械陀螺仪。
那么问题来了,全数码相机,添加机械陀螺仪,怎么利用机械陀螺仪转化信号给处理器?
邢宝华也懒得去想怎么转换,有那个时间还不如研发电子陀螺仪,反正以后还用得着。
所以说,这次上卫星是对的,因为好多技术都是逼出来的,更说明,很多先进技术都用在军事上,都是玩剩下才转民用。
虽搬空尼康的资料库,但用在卫星相机上,很多技术完全没啥吊用。
民用技术和超先进技术,完全是两个区域不同的概念,邢宝华现在只能摸索着前进,好在有个中航能给点技术上的支持。
如果这次卫星数码相机能成功,估计往后中航就给他们下订单了。
人家要的可不是一米多,两米多,能造多大就多大。好像前苏老大哥弄了个直径六米的。
虽说镜片大小和清晰度有关,但看看哈勃,直径也就二三米。
数码相机的产生,节约了成本问题。机械相机需要回收技术,这都是钱啊!而且飞上太空后,寿命相当短。
拍完里面的胶片,就得回收,如果有了数码相机存在,卫星的使用寿命就不是十几天,几十天那样短,可以常年在上面待着,直到用完里面变轨的燃料为止。
但电子陀螺仪又是一个麻烦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