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检校将领——杨宪(1/1)
杨宪,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人。明初大臣。朱元璋攻克建康,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元末加入红巾军反抗蒙元统治,后来又投奔朱元璋,因其口才极佳且善于刺探情报,所以朱元璋对杨宪非常器重。在攻打张士诚之时,朱元璋命杨宪前往主帅李文忠处担任属官,虽然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但生性谨慎的朱元璋还是对外甥不放心,所以才派杨宪监督。杨宪到任后,便将李文忠近期所交友人与所做之事逐一禀明,杨宪行事如此干净利落,自然获得朱元璋的青睐,朱元璋在得到杨宪的情报后,果断下命将李文忠身边所有可疑人员尽数逮捕,并将其中一部分当众诛杀,以此警示李文忠。
朱元璋是非常多疑的,所以杨宪在朱元璋内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刘基曾经评价过杨宪,说他有做宰相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做宰相的度量。杨宪作为一名情报人员秉持的原则一向都是,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漏网一人,这在现代看来是非常不人道的,可见他的心胸确实狭窄。当然杨宪的存在也为朱元璋解决了很多的麻烦,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很多政要的情报都是杨宪提供的,这些情报对于打败陈友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宪在充当检校期间的表现,为其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因此仕途也较为顺利,在明朝建国自后,杨宪便被任命为了检校组织的负责人,官至御史中丞,已经算是真正进入了权力的核心。在李善长担任中书左丞相之后,朱元璋自然感受到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冲突,但朱元璋显然不愿进行妥协,于是一项表现出色的杨宪,便被安插进了中书省,一不小心便成为了中书右丞相。按理来说杨宪应该满足了,但贪权之人不会就此满足,他在担任中书右丞相后,位居其上的李善长便成为了他的绊脚石,于是他开始结党营私,不断罢免旧吏,改任自己的亲信,而在其实力大涨之后,便开始向李善长发起了冲击,向朱元璋进言“善长无宰相之才”。
朱元璋安插杨宪进中书省,原本就是看中了杨宪的特务潜质,是为了让其牵制、监视李善长的,但他没想到杨宪却直接和李善长,明火执仗的干了起来,“善长无宰相之才”这句话一出,傻子都能看出其中的意思了,显然就是在说李善长不如我,我才是合适的丞相之才。朱元璋对他大为失望,在将他提拔为中书左丞后,便找机会将其诛杀。
杨宪长子杨德清听闻父亲被杀后,心中极为慌乱,恐杨家上下都被牵连问罪。于是他立马趁夜溜出杨府,找到父亲生前好友刘伯温,请他出个主意,以拯救杨家众人性命,刘伯温念及昔日好友之情,便指点杨德清道:“要官还是要人?”在这性命攸关之际,杨德清哪里还顾得上官职,立马回答:“要人”。刘伯温听后面不改色地说道:“出城后向北走,腿上沾够七斤泥时,方可落脚。”杨德清还想追问,但刘伯温却进入内室,命人送客了。
杨德清回到家后,急忙遵照刘伯温所言,命家中族人收拾行李,全家老小数十人一同出城向北而行,行至茌平东南的吴官屯之时,因前几日所下大雨冲刷,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双腿深陷泥中,不可动弹,见双脚沾满泥泞,杨德清恍然大悟,立马明白这就是刘基所指保命之地,收拾一番后,杨德清便带领全家在此定居安家。
由于此地名为吴官屯,“吴官”与“无官”谐音,世居于此之人,家中再难出官吏,杨家人当年受刘伯温指点才来此定居,此举虽保全家族不被先人牵连,但却连累子孙后代们仕途不顺,难以中举。或许这就是杨德清选择要人的结果吧,要人要官,二者只能取其一,从这来看,刘基的神算并未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