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五章 神游陆(1/2)

按理说,金兵调集的粮草,应以麦粟为主,为何其中出现这么多的大米?如今长江之北,除却牢牢控制在宋军手中的粮仓,储存的粮食早该被运走。运不走的,也已一烧了之。

沈放粗略估算,此番运粮,大约在五万斤上下。

此处大营,化为五片,一片两小营,一小营五百人,此间至少也有五千人。

军中伙食,自然还有蔬菜肉类,但来路却不与主粮一起。而且眼下仗已打了一年,军中的给养也是越来越差。士卒全靠粟米饱腹,又要打仗,消耗巨大,一日饭量小的也能吃两斤。这五万斤粮,也就抵的五六日。

半个多时辰,收拾已毕。押运的金兵叫民夫拉起骡马空车回转。路上又在路上捡到一个倒霉蛋,还是个瘸子,一样被抓进了队伍之中。车队回转,走到天黑,又行了七八里,到了一处镇子。镇上左右,都有重兵把守。巡逻的士卒,随处可见,比军营之中还要戒备森严。

镇名杨家镇,镇上人早已跑光。但这镇上有一处粮仓,规模更是不小,足足八间大屋。每间都在七丈余长,四丈余宽,高也有丈余。

自古原来,储粮便是天下一等大事。不管是民间粮仓,官府粮仓,军之粮仓,皆是重中之重。

隋唐与宋之早期,储粮仍然多是地下和半地下的仓窖储粮。但南宋之后,因南方更为潮湿,多以地上的仓屋为主。《天圣令·仓库令》乃是唐宋粮仓管理的集大成者,对粮仓和存粮,皆有明确规定。

地下半地下的仓窖,首要防潮。“诸窖底皆铺稾,厚五尺。次铺大稕,两重,又周回着稕。凡用大稕,皆以小稕揜缝。着稕讫,并加苫覆,然后贮粟。”“诸仓窖,皆于城内高燥处置之”。若地下湿,不可为窖者,造屋贮之”。

隋朝时,初对粮仓规模定下标准,为“窖容八千石”,隋朝一石为一百零九公斤,一个标准粮仓,能储粮八十七万斤。但其实粮仓不会放满,一个粮仓,正常存量,也就五十万斤上下。

寻常一立方可存粮一千五百斤,这八间大屋,若都装满,至少也有四百万斤粮食。可供十万大军,二十日之需。

八间大屋更是重兵把守,外围高筑围墙。墙内还有些屋舍。沈放等人都被赶到一处院中。天色已黑,不多时真有人送来晚饭。大桶的粟米粥,还有大饼咸菜。

沈放怕惹人耳目,也不敢打听什么。归元剑杵在身前,更是蹲也蹲不下来。草草吃了几口饭,正想找个地方窝着歇息,待人都睡下,自己在起来打探一番。

谁知大半人还没吃饱,就有一队金兵进来,喝令道:“起来,起来,都起来,卸车了。”

沈放跟着到了院外,就见大院门口,牛车马车骡车驴车,正络绎不绝而来。大院容不得这许多车辆,全部停在门口。车上密密麻麻,垒的又是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

一众民夫被赶上前卸车,将麻袋扛进大屋,一层一层摞起。

沈放留意看了,这番运来的,又都是大米。

押运的人更是奇怪,为首的乃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商人,赶车的民夫,一看便是宋人模样。

那商人趾高气扬,大大咧咧,进来院中,跟为首的金将说了几句,便去了后院。看模样对此间甚熟,轻车熟路。

沈放偷眼看准他进了一间屋子,不动声色,跟着众人把粮食搬进仓中。

后面的车辆排成长龙,竟又卸下不下十万斤粮食。

待到终于忙完,一众民夫个个筋疲力尽,回到小院,各自寻地安歇。

沈放也闭目假寐。待到周边鼾声渐起,起身装作如厕。出了小院,外面有金兵值守。翻身上了院墙,伏身猫行几步,已经到了后院。

这后院门前有金兵护卫,院内却是无人。那商人进去的屋内还亮着灯光。取了块汗巾先把面目遮掩,轻轻跃下,两步到了门前,轻轻叩门。

就听里面不耐烦道:“什么人?”

沈放道:“奉命给先生送些肉食酒水来。”

里面商人声音,道:“此番倒是懂事。”就听走动声响,随即“咔嚓”一声开了门闩,“吱呀”推开门来。

沈放上前一步,先是劈面一拳,在那胖子面上开了个染坊。未等那胖子尖叫,已经上前掐住脖子。反脚一钩,带上房门。然后“噼里啪啦”正正反反,连打七八个耳光。打的那胖子一张脸是万紫千红。

那胖子养尊处优,何尝见过此等狠人,早吓的浑身松软。脖子被沈放掐住,也不敢叫喊,支支吾吾道:“好汉饶命,好汉饶命。”

try{ggauto();} catch(ex){}

沈放这才松手,道:“你若敢大声,我就一拳打碎你的脑袋。”

胖子道:“不喊,不喊,我给钱,给钱。”

沈放道:“谁要你的臭钱,你叫什么名字。”

胖子道:“小人程来福。”心下也是嘀咕,这恶贼问我名字作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