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人字辈(十六)(2/2)
除了恩情教育,还要传播圣教信仰。
每年的除夕夜祭祀始祖伏羲,元旦节祭祀苏家历代先祖。
按照大汉的标准,苏家的圣教就是典型的淫祀,必须严厉打击。
民间各种淫祀信仰的传播,会打击朝廷统治的合法性。
百姓不信皇帝了,改信苏家的圣教了,改信某某道了,那还得了?
种姓制、恩情教育、商君书、宗教信仰,多管齐下,把农奴们治得服服帖帖。
一个月后
秋
东海郡
朐县
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正在救治灾民,炼制符水治病救人。
这个小老头姓张名陵,字辅汉。
他本是儒生,后来弃儒从道,钻研道家思想典籍,并且根据自己对道家典籍的解读和对现实世界的需求,自己编撰经书。
《道德经》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君主把道德经当作帝王书。
臣子把道德经当作权谋书。
经学家把道德经当作哲学书。
民间方士把道德经当作求仙问道的仙书。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本道德经。
而张陵(张道陵)显然是更偏向于用求仙问道的方式来理解道家思想典籍的人。
今年秋天丰收的季节刚到,蝗虫就来了。
徐州扬州是蝗虫重灾区,饥民数十万。
朝廷虽然拨款赈灾,但如今羌乱愈演愈烈,前线战事吃紧,所以雒阳朝廷实在是拿不出太多粮食赈灾。
赈灾之事,主要还得依靠徐州扬州本地的豪强士族们。
但是让豪强士族赈灾是有代价的,肯定又得大规模土地兼并。
并不是所有百姓都有田能卖,一些灾民去年就卖了田,找当地豪强借了钱,今年又来蝗灾,借债还不上,只能卖身为奴。
乡里破产自杀者数不胜数。
张陵在“牛坡里”的一个农户家里救治农夫,却听得屋外传来里正的叫喊声。
“乡亲们,乡亲们,粮来了。”
饥肠辘辘的乡民们纷纷围住里正。
张陵(张道陵)也忍不住过去看看。
那里正似乎刚从别地回来,气喘吁吁兴奋道:“糜家心善,愿意借粮给我们挺过今年的蝗灾。”
“家中缺粮的,可以去找糜家借粮。”
里正说完,张陵随口一问:“那将来还粮时,又当如何?”
面对张陵,里正很恭敬,毕竟张陵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救世主,有很多乡民都皈依了张陵,成为张陵的信徒。
“还粮时,用明年的新粮还债就是了,若是还不上,也可以用田亩子女还债。”
里正继续解释着糜家的恩德,无非就是糜家的利息比其他豪强更低,并且还款期限更长,等等。
朐县糜家原本是依附于辽东苏家的小家族,与苏家联姻,帮苏家管理贸易站和港口。
后来,糜家与苏家的联姻关系断了,也就从苏家脱离出来,并且在朐县老家经商致富,又用经商赚的钱兼并土地。
所有赚了大钱的商贾,都是优先把赚来的钱搞土地兼并,而不是扩大生产,这在农业时代是正常的。
经商风险太高,在官府眼里就是大肥羊。
朝廷但凡缺钱了,肯定不会优先找宗室和权贵拿钱,而是找商人和百姓拿钱。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经商赚再多钱也没意义,官府一句话就能让你倾家荡产。
所以,经商赚的钱必须用来搞土地兼并,从商贾转型为豪强,然后再培养耕读士人,从豪强转型为士族。
虽然从苏家独立出来了,但糜家依旧跟苏家关系很好,是苏家在徐州的主要代理商。
苏家把货物卖给糜家,然后糜家再把这些货物售卖到中原各地。
糜家这个时候还不算很强大,只有几千亩地,一百多个佃农,十几个奴仆。
所以他们自己生产不出来多少粮食,粮食都是从苏家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