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张昭成所图,权臣对君王的提防(2/2)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后又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

《魏略》记载,“琬卒,禅乃自摄国事。”柳玉东评论:“这表明在刘禅心目中,绝不允许再出现第二个诸葛亮,以免再次出现大权旁落的危机。”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汉中多年不回朝面君,是有一定原因和理由的。

三国时期,为了防止前线将士叛逃,他们的家属往往被扣押在后方做人质,称作“质任”。

而诸葛亮似乎对刘禅有所防备,为了避免后方发生政变,亲属被扣押做人质,孔明把子息带到了汉中,留在自己身边。

诸葛亮入川后在成都置有家产,他曾向后主上表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但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北赴汉中,养子诸葛乔也随军前往。

诸葛亮本传记载他“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郑

年二十五,建兴六年卒”。

他生前在前线担任运输工作,诸葛亮与兄瑾书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

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郑”

他惟一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很晚,“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古人虚岁,诸葛瞻应是生于建兴五年,按照常理应是留在成都家郑但是诸葛亮自建兴五年离家再未返回四川,如果诸葛瞻在成都,诸葛亮走后就终身不得相见,

其发育情况只能是听别人称赞才能得知,那么他给诸葛瑾的信中就会写到是听某某言传诸葛瞻如何聪慧,

就像刘备临终前称赞刘禅那样,“射君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但诸葛亮不是那样讲,而是直接幼子“聪慧可爱”,按此判断应是亲眼得见,表明儿在其身旁近侧。

另外,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愿撤兵,他对费祎:“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

句中提到的“府亲官属”可以理解为丞相府内的家亲戚与相府官吏,

所以由此来看,诸葛瞻很可能也是在汉中相府之内,或随同诸葛亮的大军在前线,而不是在成都家郑

按照李邈的法,诸葛亮拥兵久居边境,很可能遭到朝廷的猜疑而祸及宗族,只是由于他的夭亡才避免了悲剧发生。

“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为庆。”所以诸葛亮让直系亲属随军在外恐怕是有深刻原因的,他一生谨慎,自然会为儿子的安全考虑周详,而不冒任何风险。

诸葛亮的上述做法也与曹操有类似之处。

曹操在早年作战时,几个儿子都带在身边,教以骑射之术,并没有留在许都;其目的也是怕后方局势不稳而发生叛乱,子嗣被敌人杀害,或是被捕获当作人质,会被用来要挟自己。

如曹丕《典论·自叙》所言:“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抚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

后来曹操征伐荆州,张绣在宛城归降后叛变,给曹操以重创,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勇将典韦都被杀害。

曹丕回忆:“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直到曹操占据冀州,有了可靠的根据地之后,他才让家留在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