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羌乱血淋淋的教训(2/2)

只能寄希望于地方长官,并因他们的表现却而大失所望,生长于西部、目睹家乡惨状的今甘肃镇原人王符,就在《潜夫论》里对地方长吏的斑斑劣迹进行过揭露。

众所周知,边郡长官对羌饶剥削压迫,是羌人起义的重要导火索。

但王符在《潜夫论》里指出,长吏们对普通汉人边民的压榨同样令人发指。他们或巧取豪夺,或杀人灭族。

造成不少百姓活活饿死,许多家破人亡的妇女被迫沦为奴婢。对编户齐民而言,羌人虽也会抢夺财物,但却是来去如风。始终骑在自己头上的长吏,祸害才是远远甚于羌乱!

虽然边郡生态脆弱且土地贫瘠,但对安土重迁的汉人而言,毕竟是自己祖坟所在的家园。每当羌人袭来,他们的抵抗热情普遍很高。

可脑满肠肥的边郡长官只会作威作福,一遇危机便屁滚尿流,想着逼迫边民随自己往内地逃跑。

为此,还不惜使用手头并不充裕的武力,去强拆边民房屋和毁坏田中作物。

最后,不少边民没死在羌人手上,反被长吏折磨的失去产业与流离失所。几个边郡经此折腾,必然开始人口大减、经济萧条,羌乱自然日趋严重。

换言之,边郡百姓虽穷苦愚昧却不是懦夫,但残暴无能又横插一脚的地方长吏,活生生摧毁他们的自保能力!故王符在其作品中程痛心疾首地大呼:此非之灾,长吏过尔!

本不难平定的羌乱,就这样被深入骨髓的恶性集权与官僚主义作风放大,逐步膨胀为祸害深远的边陲大患。

凶恶的地方官,则在汉末蜕变为杀人如麻的军阀,这些现象也并未因三国鼎立结束,

起来羌乱最初源于一场误会,自马援于公元36年击破参狼羌之后,二十年无羌乱,这也是东汉汉羌战争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

光武帝中元元年,羌人再度叛乱,战斗此起彼伏,东汉朝廷几乎年年都要在西北用兵,为了集中力量彻底肃清国内叛乱,东汉大官员一致决定放弃遥远的西域。

但朝廷怎么也不会想到恰恰是这场从西域的撤兵引爆了东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羌乱,国家也因此陷入严重的衰退之郑

汉安帝永初元年,朝廷正式下诏撤销西域都护府,召回西域都护段禧、副校尉梁慬、骑都尉赵博,以及驻守伊吾卢、柳中的屯垦兵团。

骑都尉王弘奉命召集金城郡的羌人,打算组织一支军队接应从西域返回的段禧、梁慬等人。

看似无比正常的行为,却让一则流言不胫而走,羌人们纷谣传此行的目的是屯兵西域,永远无法回来。一路上羌人不断逃跑,王弘采取高压手段,残酷镇压,终于使局势迅速恶化。

羌饶叛变如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叛反。

勒姐羌、当煎羌叛逃出塞;烧当羌逃离金城郡;先零羌的分支滇零羌与钟羌乘机大肆杀掠。

羌乱涉及的地域极广,包括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以及金城、汉阳、陇西诸郡,通往中原之路被切断。

这次羌人叛变,实在是出于误会,但是误会的背后,是汉、羌两族间极深的矛盾。

这种矛盾非常复杂,既有两大民族长期战争所播下的仇恨种子,又有混居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多问题,故而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有复杂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