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路子,必不可少的军医(2/2)

那名队率又道:“都尉请放心,仆已让人去请了随军的金疮医、折伤医给弟兄们和那些受赡黎兵治伤了。”

在中国,“军医”这个名词,历史上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但军医这一角色,自古就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军队人数大增,战争方式由之前的车阵作战改变为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这种作战方式使伤亡与疾病人数增多,在那时,由巫师与方士充当军医。

提及先秦时代的军医,其本质则是巫师、方士兼任。“巫师”在古代其实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分为巫师、巫乐和巫医等三种类别。

《墨子·迎敌桐》中也曾记载“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养之,及有方技者,若工第之。”意在证明当时军中已存在巫医和方技。不过那时的巫医都是“临时客串”,有战事就是军医,没战事就是民医。

到了战国末期,随着战事频繁,“巫”和“医”逐渐分开、军医的配备及管理制度也有了初步的设定。

据《六韬》记载,“方士二人,立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这里的方士便是主持军中医药的人员,而后也逐步出现“庵庐”等机构作为临时的“伤病医院”。

从巫医配备、设立方士到征用房屋,种种措施,不难看出,当时上至诸侯下至将领对军事医疗的逐步重视。

由于战争频繁,伤兵不少,为了督促军医的医疗进度,诸将会每三日巡视伤员一次,并制定了对渎职医护人员处罚的相关军令:医治不及时,即罚鞭刑。

随着战事的升级,军医也由原先的“兼职”转而为“专职”,数量也逐步增加;军医制度也在君王及将领们的重视之下逐步形成。

到了秦、汉、三国时期,军医已在军中非常常见了。

《汉书》中曾记载在灌夫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由此可见当时军医对伤员病情的可控状态,已具备了一定的医疗规模。

秦汉三国时期,军医逐步从巫医和方士中分离并独立出来,成为了专职的的军医,

出现了太医司马、太医校尉等官职,皆为武官,是服务部队的军医。

疾病对于人类生命的威胁,往往超过战争的杀伤力。战争中远行征伐,风餐露宿,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是古代军事家早已重视的事情,因此大军出征在外,没有医生跟随多半是不行的。

三国时赤壁之战,战争还未开始,孙权主将周瑜就已断言:曹操“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果然,曹军到江汉水网地区后,尚未接战,军众已有疾病。

据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用引军还”。这里更把“大疫”作为曹军败还的第一位原因,

赤壁大战之后半年,曹操在第一项军令中:“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诸葛恪此番便是带了些医生前来,以随时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