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2/2)
莱州文武对这支突然到来的娃娃军的表现倒是十分佩服的,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秋毫无犯,很有兵样。
但是,要说是眼前这个十二岁不到的娃娃就能把六千娃娃训练得如此地步,又不免让人怀疑,恐怕是沙场宿将杨文将军的功劳。
如果看这小王爷安排行军、宿营从容淡定、神态自若的样,好像又可以信那么几分……
不一会,知府请辽王就坐,准备开席,为辽王接风。
朱植却推辞说:“谢了啊,本王答应过兄弟们,要回去和他们同吃同住。”
前来作陪的莱州卫指挥使李威和指挥同知白忠一下子就不高兴了,吹胡子、瞪眼睛道:“皇帝陛下口口声声说我色目人愿为臣民,与华夏之人无异,辽王殿下却连吃饭都不愿意和我等坐在一起。这不是瞧不起我们色目人么!”
朱植仔细一看,这才发现这二位将军竟是蓝眼睛、卷头发的归化色目人,也就是回回。
后世对信仰回教的民族分得很细,但是时下对信回教的民众并没有细分,只要外表看起来像西域人士,又信回教,一律称为回回。
明朝对回回也是礼遇有加,军中多有回回士兵,徐达在山海关练兵,常遇春进军北平时,都专门修建了供回回们做礼拜的清真寺。
老朱甚至以猪与皇姓同音,禁食猪肉,其实是为了笼络军中大量的回回士兵,为大明征战。
从后世来的辽王更知道官兵一致重要,民族团结重要,场面上的事也很重要,特别是以后还要经常经过这里,转送物资、人员,难免要麻烦人家,毕竟是人抬人高嘛。
想到这里,他猛地打了自己一嘴巴,连忙作揖告罪,然后很有气场地一手牵了李威,一手牵了白忠径直入席。
觥筹交错间,宾主尽欢,言归于好。
次日,也就是辽王朱植十二岁生日这于上午,董兴又带领三艘大船驶进了莱州湾。平易也带着最后八百名新兵也连滚带爬地赶到了莱州城。
朱植心里已经放弃了这八百名新兵,但还是让平易将他们单独编入补充营。
辽东现在最缺人了,这八百人如果屯垦起来,搞不好就会发展起一个小镇,甚至是小城。
莱州城内已经是拥挤不堪。
幸亏杨文和张石等人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几天的干粮,迅速带上四千二百人挤上六条大船,跨海北上。
中午,朱植以庆祝自己生日为由,宴请莱州文武要员,又提出了暂借五条两、三千料大船的请求。
李威和白忠很是豪爽,满口答应,下午就帮忙辽王找到了三艘从天津卫返回的运粮船。
朱大能很快又带领近两千人和部分物资上船去了辽东。朱植和郭镇继续留在莱州寻找渡海船只,顺便等等张信他们。
又过了一天,张信终于驾着马车带着两位神仙妹妹姗姗来迟。
朱植正忙得一头包,也懒得说他们。
看样子,这几个货沿途没少公费旅游,超出规划路线旅游!
到了中午的时候,李威和白忠又帮忙联系了八条运粮船。
只是这最后要运的主要是畜牲。畜牲运输不比人员,既占地方,又要吃喝拉撒,偏那骡子又是爆脾气。
辽王只好让人将牛骡混装,每两头骡子中间站头牛,这样八条船也只能勉强运走四百头骡子和四百头牛。
那两个小丫头这几日也是玩疯了,想继续看看这海边风景,又嫌装畜牲的船臭,坚决不上船。
朱植只好安排郭镇、张信还有那三个社长,留守搞好后运工作,继续采购海盐、牛羊等物资,自己先带着畜牲们启航了。
他这臭屁王爷可不怕臭味。
临走之前,朱植让郭镇和张信在莱州城南门外挂了两个高大尚的牌子,西边牌子叫“辽东屯垦招募处”,要求一人报名,全家迁移,不分农户、渔民、羊倌、马童,辽王府一律提供衣食住行,生计之便。
这个招牌很受欢迎,傍晚就招到了七十来户人家,其中大部分是被那张信忽悠来的兖州农户。
莱州城南门东边挂的牌子,叫“书生投笔从戎处”,报名的只有几个在历年科考中名落孙山的穷秀才。
这些人实在是没有考试的本钱了,准备到辽东半工半读,先挣点钱养活自己再说。
刚刚赶到莱州的鲁王府工匠们也来了,见居然没有人接收自己,又攘着要回去。
张信一看,赶紧把大家带到书生投笔从戎处,保证大家到了待遇不低于小旗,这些工匠才安下心来。
食盐采购最为十分顺利。前几天的告示贴出去后,附近的盐民灶户很快送货上门,凑足所需之数。
牛羊的采购稍微麻烦一些,张信也有办法,大不了多给农户二文钱,让他们帮着赶到到莱州城。
三、四天后,前面的船又从陆陆续续回来,郭镇和张信这才把后面买到的耕牛、羊群和海盐陆续送上船,然后收了招牌,带着最后一批人员、物资,驶往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