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辽王招兵买马(2/2)

严格地讲,工和匠又有区别,匠是工的一部分,也是工的精华所在。明朝百工繁盛,所以就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

而且,老朱虽然对勋贵和文官们严防死守,但是对工匠们还是不错的。

好多工匠服役都是采取轮班制,上十天,休十天,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在外面接私活,把皇宫传承几百年来的技艺又传向民间,促进了民间手工艺业的发展,收入很是可观,自然不想到辽东。

特别是皇宫里的工匠,是为皇家搞私人定制的那种,都是诸工精华,称为匠人,待遇一向不错,不仅在经济上可以盖豪宅、养二奶、包小三,和士绅比腿粗,甚至到了后来,在政治上可以参加科考当官,不受匠籍所限,地位比军户高出好大一截……

因此,朱植想搞一批大明工匠,有很大难度。

但是,再难搞也得搞。没有工匠,辽东万古如长夜。

当兵部尚书唐铎看到辽王递过来的巨大工匠需求清单时,吓了一大跳。辽王这可要的是会造火铳、车驾和会配火药的工匠各一百人,要准备造反吗?

可转念一想,这位可是最近风头最盛的王爷啊,也不能轻易得罪。

他只好推说:“这火铳、车驾和火药弹丸造出来是要归兵部管的,但除了会造车驾的工匠要在兵部车驾司当差外,那会造火铳的还得找工部军器局,会造火药弹丸的要找内府火药局。”

朱植转身又去找工部军器局和内府火药局。

两个部门又推说:“只有入了匠籍的平民工匠才归工部管,至于入了军籍的的军匠,归武功卫管……”

没想到这里也是办一件事要找好几个部门盖章章,尽说一些不管用的屁话!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朱植只好左手拽着工部尚书、右手拽着兵部尚书,前面还推着内府监,去找老朱这个管事儿的总开关。

老朱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觉得这各个衙门互相扯皮,不是个事儿。皇子办事尚且困难,何况边军各卫那些不懂人情世故的大老粗们?

他于是当众圣裁,从今以后,无论匠籍,还是军籍,包括武功卫在内的工匠,一律都归工部管理。

他又劝儿子:“这盔甲、器仗、车驾、火铳、刀剑,工部、兵部各司造的都有,何必自己费时费力地造呢?”

朱植于是掰指头给老朱算了一笔账:“工部造一副盔甲,兵部造一驾马车都要十两银子,边军卫所自己造才不到三两银子。关键是我自己发明的都是神兵利器,给工部一百两银子也造不出来。”

朱植还装逼范十足地从怀里揣出一份后世在网上可以公开下载的火箭图纸,也就是可以同时发射三十六只火箭的大杀器--一窝蜂,顿时亮瞎了老朱和工部、兵部两位尚书的眼。

老朱马上下旨,令工部向辽王中护卫提供火铳匠、车驾匠和火药匠各五十人,兵部和工部参照其他卫所八成装备经费标准,先向辽东划拨军费,由辽王自行制造车驾、火器等装备。

他倒要看看,兵部和工部这些年把银子都花到哪儿了!

终于搞清楚了衙门朝哪儿开后,朱植接下来又硬着头皮向工部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需求清单:用于辽王宫殿营造的瓦匠五百人,石匠五百人,木匠五百人,其他杂匠二百人,以及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图纸。

工部一看,图纸不值钱,让人再印他一百份就是了,只是这人要的有点多啊,这是要把工部挖空的节奏啊。

双方又免不了扯皮,还得再一起找皇帝圣裁。

老朱看了清单后,也是只皱眉头:“南京应天府正在扩建之中,因为又要北伐,规划中的中都凤阳和北京开封府都不得不停工了,哪有那么多人手?”

朱植振振有词道:“为将者当夏不张伞,雨不张盖,与士兵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王府可以不建,辽东诸卫连同家眷,三、四万人马总要住个木头搭的马棚子住吧?”

老朱一想,也是这么个理,最后作主给了辽王府一百名木匠,一百名泥瓦匠,一百名石匠和五十名石匠,还专门嘱咐郭英把辽王府建好一点。

他又劝辽王说:“一般营建城卫的工作交由士卒担任就可以了,要不了那么多工匠的。”

辽王却有辽王的计较:“士兵们又要种地,又要建房,又要打仗,说是一专多能,实际上到了最后啥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