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一见如故?(2/2)
余桦也随之露出了笑脸,接着继续说道:
“我上中学那会儿,我们老家的情况,闹得那叫一个翻天覆地啊,那时候学校连老师都没剩下几个,我哪有心思学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看热闹。
现在想想,我的写作风格受当时的影响很大,我的脑子里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暴力,虚幻和夸张,人物的结局总是十分悲惨,这次来京改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当时还小,老家在山里,受到的影响很小!”
陈长贵点了点头,刻意把气氛往轻松上引,
“你刚刚不是吹牛,说你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搞定了改稿吗?”
“这可不是吹牛!”
余桦转头回应道,
“我到《京城文学》的第一天,责编周大姐就对我说,《星星》的开头和发展都很好,就是结局太阴暗了,不符合现实,要光明点,我问她我改了你就能让我发表吗,她点头了,我那会儿心里想,只要能让文章发表,我就能从头到尾给你光明到底,结果只用了一个晚上,我就光明了!”
“哈哈…”
这家伙是真有幽默的天赋,陈长贵又被他逗的哈哈大笑。
“老六,你的《驴得水》给我的影响很大,过去我总喜欢模仿川端康成的作品,觉得他的风格很适合我,细腻而又阴郁,看完《驴得水》后,才发现悲剧原来也是可以诙谐的,文字也是可以有图像的!”
“是吗?”
陈长贵内心苦笑,谁影响谁啊,你让我能说什么,随口应付了一句,“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我也很喜欢!”
…
两人就这么一说一和的等到了公交车的到来,临上车前,余桦突然回头对陈长贵问了一句,
“我们现在是朋友了,对吗?”
“当然!”
“谢谢!”
余桦含着笑上了公交车,车子随之启动离开,陈长贵看着公交车的背影,微微摇头笑了笑,转身往回走去。
生活真是充满了惊喜,这一世他居然这么早和余桦有了交集,而且颇有几分一见如故的意思,委实让人感觉有点奇妙。
随后的几天里,余桦隔天就会来128宿舍一趟,不仅与陈长贵讨论写作,交换心得,与其他128众人也相谈甚欢,而且还去蹭了几节京大中文系的公开课。
离京之前,他甚至出钱又在128聚了一次餐,最后与陈长贵等人约定相互通信后,才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京城,不过这次回到家乡后,他不再是牙医,而如愿成了一名文化馆员工。
这趟京城的改稿之旅给余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写作转折点。
后来一直被他挂在嘴边,尤其是与陈长贵的相识过程,以及128宿舍那顿青春肆意的聚餐,每一次都让他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