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陆静纯真织网缘,金枇慧心聚群英(2/2)

所以,她就坐在那儿,不声不响,等着听大家的意见。

场面有点儿冷,李一杲见状赶紧出来打圆场。他瞅了赵不琼一眼,带点儿严肃地说:“薪酬制度这事儿,我觉得得先把两个关键问题给弄清楚。头一个,咱们是不是要照着现在大多数企业的路子,用那个宽带薪酬?要是用了,那咱们的薪酬就跟大伙儿差不多了,招聘方式也差不离,应聘者一听就懂。可要是咱们搞特殊,那招聘方式也得跟着变,这可是个大事儿。小师弟你关心底薪,而宽带薪酬嘛,说白了就是底薪里头的一个花样。所以,我建议咱们先定下来要不要用宽带薪酬。”

赵不琼对李一杲的“瞪眼”不以为意,笑了笑说:“我就支持宽带薪酬,简单明了。”

陆静有点懵,好奇地问:“宽带薪酬是啥啊?”

赵不琼轻声给她解释,“就是一个级别可以有好几个不同的工资档次。比如说思思是初级护师,她的同事是高级护师,但可能因为思思表现特别好、贡献大,所以她的工资可能比高级护师的同事还要高。这不是因为奖金什么的,而是底薪就高。不过这个也有上限,想要再涨工资,就得升到更高的级别,比如从初级护师升到高级护师。”

说着,赵不琼还拿了张纸,画了个宽带薪酬的表格给陆静看。陆静很快就明白了,“这个方案对技术类员工来说,确实不错哦。”

“确实,现在很多公司都采用宽带薪酬制度,这让人力资源的工作轻松不少,但对财务来说就是个大挑战啊。”赵不琼有些无奈地笑道。

“为什么啊?”陆静不解地问道,一脸好奇宝宝的表情。

“因为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的底薪预算会大幅增加,而且底薪通常都是只涨不跌的。即使公司有职级升降制度改变薪酬,但员工对降薪都会非常敏感,可能会因此心生不满甚至辞职。所以,为了稳定员工,人力资源部门通常会设定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三个月,如果表现良好就能晋升的规则。虽然每次调薪的幅度看似不大,但积少成多,财务的压力就越来越大了。”赵不琼解释道。

“哦,这样啊。不过,如果按照这种晋升速度,那宽带薪酬表上那么多格子,岂不是要好几十年才能填满?”陆静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打开计算器,“纵向24行,横向9列,总共有216个格子。如果按照三个月晋升一次的速度,那岂不是要648个月,也就是54年才能晋升到顶?”她忍不住笑出声来,“想想一个20岁的小姑娘,要熬到74岁才能登顶,那画面太有趣了!”

王禹翔则不屑地哼了一声,“小师姐,你太天真了。很多公司的晋升速度都是逐渐放缓的。前面几个级别可能三个月就能晋升一次,但到了后面那些高级别,可能要好几年才能有机会晋升一次。想要登顶?恐怕一百年都不够!而且现在很多公司都对年龄有所偏见,一旦你过了四十岁,他们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把你炒掉。所以,想要靠这种方式登顶?还是别指望了!”

陆静听闻“四十岁就被炒掉”的言论,心里咯噔一下,想到自己不也过了这个年纪嘛,不由得有些失落。她抬头看向李一杲,脸上露出讨好的笑容,仿佛一个乖宝宝讨要糖果般地说道:“大师兄,你看我们能不能不炒那些四十岁的员工呀?”

王禹翔可没等李一杲回应,就急忙插话道:“小师姐,过了四十岁,身体各方面确实会逐渐走下坡路,而且他们的工资也相对较高。如果公司不进行调整,那负担可就重了。”

陆静一听,双眼顿时泛起了波澜,露出一副欲哭无泪的模样,楚楚可怜地看着王禹翔,诉苦道:“小师弟,那你说怎么办呢?四十多岁的人,可能孩子还在上学,没能自立。这个时候被炒鱿鱼,那得多让人难过呀。”

王禹翔被她说得有些无奈,只得转过头去,避开她那双充满期盼的眼睛。

看着陆静那可怜巴巴的眼神,李一杲心里一紧,赶紧转移话题,向张金枇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大师妹,你觉得如果我们不走宽带薪酬这条路,还有没有其他路子可走?”

张金枇瞥了一眼陆静,微微一笑,“零底薪模式啊,那样就不用纠结炒不炒鱿鱼的问题了。”

王禹翔一听就急了,“那岂不成了卖保险的套路了?这种方式招人,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别急,小师弟。”赵不琼接口道,“保险公司也不是全员零底薪的,他们的业务人员可能是,但行政内勤还是有底薪的。”

张金枇赞同地点点头,“没错,全面的零底薪确实不现实。现在广东很多工厂都在用的计件工资,其实也是零底薪的一种变体,因为工资都直接和每件产品的成本挂钩了。”

李一杲苦着脸说:“我们又不是流水线工厂,这计件工资的模式在我们这儿怎么行得通呢?再说了,现在那些采用计件工资的工厂,招工也是个大问题啊。我之前给好几个工厂做过设备升级的指导,他们都在为找不到足够的工人而发愁,急着改造设备,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王禹翔一听,顿时眼睛一亮,“大师兄,你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换个角度看,‘人月神话’到‘人天神话’的转化,其实和计件工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你说,如果我们也能将所有的工作任务都细化成可以量化的‘人天’,那这种模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一下呢?”

李一杲无奈地摇了摇头,“小师弟,你说得倒轻松,但这实施起来得多复杂啊。每个员工的能力和工作量都不同,我们该如何制定一个公平的量化指标呢?”

王禹翔闻言,得意地笑了起来,他站起身,以一副自豪的姿态环视四周,“这有何难?本将军乃九尾狐尊者,这种小问题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我们可以用AI来跟踪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然后进行权重分析,这不就解决了?”他顿了顿,接着说,“而且,我有个更妙的想法,我们可以把每项工作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模块,让员工像玩游戏一样去选择和完成任务。他们完成的任务越多,收入也就越高,这不就像是在游戏里刷副本,通关越多,奖励越丰富吗?”

李一杲眼前一亮,他由衷地称赞道:“小师弟,你的脑洞真是大开啊!借助AI,这个方案确实有可能实现。不过这都是员工入职后的事情了,那对于还没入职的应聘者,我们该如何跟他们谈待遇问题呢?”

王禹翔被这个问题问得一愣,他摸了摸头,有些尴尬地坐了下来,看着张金枇说:“大师姐,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棘手啊。看来我们得等员工入职一段时间,有了足够的数据后,才能用AI模型来更精确地评估他们的价值和应得的待遇。”

张金枇心里暗暗高兴,因为王禹翔和李一杲正讨论的薪酬计量策略,跟她构思的第三种方案相当接近。她设计的第三种薪酬模式,主要是基于员工转正后的待遇来考虑的,并没特别关注入职试用期的薪酬问题。通常情况下,员工入职时,劳动合同上都会明确转正后的薪资,而试用期则按照80%或约定的比例来发放薪酬。

但这种方式,对员工和企业来说,其实都不太理想。员工可能会觉得试用期被剥削了,而企业呢,也会觉得试用期员工还在学习阶段,离成为熟练工还差得远,给80%的薪资都觉得亏。所以,有些企业就设了个培训期,让员工入职后先不上岗,参加一段时间的培训,等达到上岗条件了再正式上岗拿工资。

那培训期间工资怎么算呢?其实不算正式工资,就给点培训津贴,少得可怜。如果培训不及格,那就直接走人,还不算试用期。这种方式对大型企业来说可能没问题,但小公司就别想了,一提这个,应聘者可能就跑了。

张金枇听了他们的讨论,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入职薪酬的变通办法。她点了点头,赞许地说:“嗯,关于员工入职前的待遇沟通,我以前用过一个挺好的方法。虽然后来操作起来有点难,但入职时的待遇还是很容易确定的。”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来了兴趣,眼睛都盯着她,等着她继续往下说。

张金枇的第三套方案里,对应聘者的薪酬开价是不设限的。你想啊,同一个岗位,不同的人来应聘,薪酬要求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个博士学历、经验丰富的全能助理,开价八万月薪都不算高;可一个刚毕业的大专生,能开价八千就不错了。

张金枇这么做,初衷就是不设预设条件,吸引更厉害的人来应聘。不过,现在她觉得还是得稍微调整一下。

张金枇笑了笑,接着说:“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首先,我们要根据市场行情,确定这个岗位的待遇基准。比如,我们要招助理,市场上月薪大概在八千到一万二之间,那我们就可以设定底薪范围在六千到一万五来招聘。”

她停了停,又继续说:“录取的员工呢,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自己选个底薪。当然,底薪不同,我们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和质量也不同。这样,员工就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也能更好地匹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期望薪资。不管他们选高薪还是低薪,因为有对应的工作质量要求,所以都是公平的。选了高薪,就得拿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样我们虽然工资给得高,但也是值得的。选了最低的六千,那我们也要看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否达标。”

张金枇还举了个例子,说有个企业以前也用过类似的方式。不过,他们员工转正的时候,搞了个像研究生毕业答辩一样的“转正答辩”。答辩通过了,才能拿到想要的薪酬待遇;不通过,就得等下次机会,直到通过为止。

这种方式好处也不少,能让员工更注重整理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对公司的贡献。不过,也容易让员工只盯着眼前有贡献的事情,忽略了那些长期有价值、但短期看不出效果的工作。

张金枇起初也考虑过用转正答辩那一套,想借此分清转正前后的差别。她讲完案例后,没急着表态,而是鼓励大家继续讨论。大家按照她的思路,纷纷发言,连视频里的蔡紫华和陈广熙也贡献了不少建议。综合大家的新想法,最终决定推翻试用期和正式期待遇不同的模式,实现一视同仁。

张金枇边听边想,忽然觉得答辩模式其实就是在鼓励员工自己量化成果。如果把王禹翔提的任务模式融进去,评估起来不就简单多了?说不定还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薪酬制度呢!

滴水岩公司的“渣渣时光”APP已经快做好了,基础功能都齐备了,就差界面上的功能名字还没定下来。这个系统是用“血量”来衡量的,也就是贡献积分,它本身就是个量化考核的体系,不过现在还得靠管理层来审核量化,没实现AI系统自动化。

王禹翔早就想搞AI量化计量了,但大家一直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能轻松实现。这次,“答辩模式”给了王禹翔和李一杲很大的启发,他俩也不管别人了,开始窃窃私语,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答辩模式”的关键在于,答辩者得自己搜集、整理、提交证据。张金枇给的案例里,有些厉害的答辩者能交出几十页的材料,详细列举自己做了哪些事、这些事有什么成效、成效具体体现在哪里,简直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这些答辩者平时肯定没少记录自己的工作,把它们当成凭证,也没少向别人请教,看自己做得怎么样。要不然,哪能整出这么多证据来?

那为啥不直接把这种方式当成日常工作的任务清单呢?自己想做什么任务,就自己定、自己做,别人怎么评价,全都在“渣渣时光”里一目了然。这对李一杲和王禹翔来说,改个系统设置,也就个把小时的事儿。

这样一来,公司员工的感觉就全变了,真正实现了自主、自决、自审。连管理层审核都省了,全都交给员工自己负责。

李一杲兴奋得双手微微发抖,他提高嗓门让大家安静下来,接着分享了他的新点子:员工们自己发布任务、自己领取、自己检查完成得怎么样,最后再自己给任务打个分,大家觉得咋样?

李一杲刚说完,王禹翔就立马从旁边掏出平板电脑,飞快地制作了几个按键示例,给大家现场展示了一遍。大家看完后,眼里都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简直就是一场彻底颠覆传统的管理革命嘛!

张金枇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无问僧曾经对她说过的话,最强大的组织管理模式,并不是看组织管理得多么完美、多么有条不紊,而是那种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内部自成一体的“混沌生态”!这不就是那种“混沌生态”的组织管理方式吗?她立刻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大家一听到“混沌生态”这个词,都眼前一亮,特别是李一杲和王禹翔,他们俩对计算机里的“混沌”概念都很熟悉,但从来没想到过,一个企业组织里,竟然也会存在“混沌”的状态。

“没错!这就是‘混沌自组织’模式!”李一杲肯定地回答道。虽然这个名字是他一时灵感闪现想出来的,但他立刻就觉得,这个名字简直就是最精准的概括,一点也没错!

陆静平时不太喜欢聊那些复杂深奥的话题,但这次听了李一杲激情澎湃的讲述后,她心里某根弦被深深触动了,忍不住兴奋地大喊起来:“大师兄,这就是应缘啊!我明白了!就是应缘!”

“你说什么应缘?”张金枇和其他人都好奇地盯着陆静看。陆静见大家都看着自己,脸上不禁露出了娇羞可爱的表情,捂着脸咯咯笑了起来,“你们看我干嘛,这就是应缘嘛,有什么不对的吗?”

赵不琼知道陆静擅长爆料,但解释起来却往往语无伦次,于是赶紧出来给她解围。她把中午在炳胜吃饭时,和陆静聊到的“应缘、化因、消果”这六字真言的理解,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一番。

大家听完之后,稍微想了想,也明白了为什么陆静会说这是“应缘”。原来,这代表着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这个组织里,彼此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因果关系的关系。用陆静的话来说,就是“应缘”的关系。

每个员工都在不断地“应缘”,并且把各种“缘”投入到因果的大蜘蛛网上,进行分类处理,形成不同的因果链。然后,通过化因、消果的过程,产生出一种自然生态,为企业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形成血量和血池、血海的积累。

张金枇在深刻理解了“应缘、化因、消果”这些概念后,内心充满了激动。她回想起之前关于创新与人资管理的深入讨论的会议,以及那个让她一直未能完全领悟透彻的《创新道正传》故事,就在那一刻,她仿佛豁然开朗。无问僧曾向她阐释过天道与人道在创新实践中的应用,那些关于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的观点,在她的脑海中也迅速融会贯通起来。

“这正是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结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啊!”张金枇惊喜地感叹道。随后,她又详细地向大家解释了自己对于天道递减、人道递增理论的理解。

王禹翔见连陆静都有贡献,自己也想说点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口:“我们的‘混沌自组织’模式,将天道、人道巧妙融合,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员工每天发布一条短视频。视频的质量、观众的反馈、点赞和转发的数量,这些都可以通过AI进行精准评估。根据大师姐的天人合一理论,如果视频内容过于相似,其效用就会递减,报酬也应相应减少,这样就能激发大家的创新精神。这就是天道量化评估的妙处。而对于那些意外走红的创新视频,比如大力伦的‘长城炮’,随性的一声吼,却创造了巨大的反响。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用人道量化评估,边际收益递增,视频一旦大火,制作者不仅能获得全额收益,还能得到额外的奖励。”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张金枇也赞赏地看着王禹翔:“小师弟这次表现得真不错,如果这个方案能够实施,我们的薪酬体系将会更加独特。而且,在评估员工表现时,我们将不再受年龄、学历等因素的限制。几天内就能准确判断出试用期员工是否适合。”

陆静之前提了一句“应缘”,之后就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地听大家讨论天道人道的理论,听得有些犯困。但当她听到这个薪酬方案招聘不限学历,也不因年龄大而淘汰员工时,心里顿时感到十分舒畅。于是欣然称赞王禹翔:“哇哦,小师弟,你要是能让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快退休的人都能有稳定收入,而且我们还不变成慈善机构,那我绝对给你做个大大的手办,放公司门口让新员工膜拜!”

王禹翔听了陆静的话,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立在门口的雕像,连忙摆手拒绝:“别啊别啊,小师姐,门口放雕像、墙上挂照片,这些都有点不太吉利。我还想长命百岁呢!”

陆静被逗得咯咯直笑,转头对张金枇说:“大师姐,我支持小师弟这个方案,真的很好。”

李一杲这时开口问道:“那这个方案总得有个名字吧?”

一个薪酬制度的命名,谁来命名还是很重要的。这次,张金枇换了个风格,直接提议说:“大师兄,咱们叫它‘混沌因果薪酬制度’,咋样?”

张金枇起的这个名字,巧妙地把李一杲的“混沌自组织”和陆静的“应缘、化因、消果”这些理念都融合进去了,显然很贴切这套模式。再加上张金枇是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李一杲一听就点头同意了,然后问其他人的意见。其他人也都没啥异议,纷纷表示赞成。

就这样,“混沌因果薪酬制度”就正式出炉了。这套制度的诞生,可是给滴水岩公司定下了“初始量纲”,彻底奠定了滴水岩公司日后的命运,这是他们这一刻没想到的。

张金枇继续主持会议,她清了清嗓子,环视了一圈,然后宣布:“经过咱们公司高层的讨论,公司的薪酬方案就定为‘混沌因果薪酬制度’了。这个制度有几条基本规则:一是新员工入职后可以自己选底薪档位,但相应的,也得完成该档位对应的工作量和质量要求;二是员工得自己发布、完成、评估和管理工作任务;三是用AI技术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四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的原理,动态调整员工的量化成绩,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现在,大家对这个方案进行表决吧。”

众人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张金枇就宣布方案通过了。接着,她让思思把会议决议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大家签字后由李一杲盖章。最后,张金枇还对着镜头正式宣布:“公司4721年度第一次高管会议圆满结束,‘混沌因果薪酬制度’等三项决议都是全票通过,接下来会报送董事会进行最后审批。”

会议终于结束了,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到了五点。张金枇轻松地笑着说:“这次会议用了一个小时左右,效率还行吧?下次咱们挑战四十分钟搞定!”

在座的都是职场老手,除了陆静这个新手外,大家都知道无休止的会议有多烦人。所以,对于一个小时内就能结束的会议,大家都觉得很高效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张金枇宣布散会后,转身去了厨房,端来一大锅香气扑鼻的粥。“这是今早熬的粥,”她介绍道,“已经熬成了粥油,超级香!可惜现在不是吃生蚝的季节,不过我有准备凉拌海蜇头,配粥吃简直美味极了。”

大家兴致勃勃地帮忙从厨房里拿来碗碟和小菜,在茶室围坐一桌,一边闲聊一边享受这美味的晚餐。

吃完粥已经六点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张金枇看看李一杲,邀请道:“大师兄,不如今晚就住这儿吧,这儿也挺适合度假的。”

李一杲看了看旁边的赵不琼,笑着摇头道:“大师妹,好意心领了。我们明天我还得去见老丈人,他毕竟是公司的董事长,这事得尽早跟他汇报。哦对了,股份资金认缴的事情明天就会去办,公司的财务工作就拜托你了。”

“那都不是事儿,”张金枇爽快地应道,“不过,你每天的通勤问题打算怎么解决?”

“这个嘛,小case,”李一杲轻松地笑答,“你不是帮我介绍了宿舍嘛,周一到周五就住宿舍,到了周五再回深圳的小窝。只不过…”他温柔地瞥了一眼赵不琼,“她可能会有点不习惯,所以我们还得回去好好商量一下。”

几碗热腾腾的粥温暖了众人的心,满足了大家的口腹之欲。随后,李一杲、赵不琼和陆静三人便起身告辞,准备踏上归途。张金枇、王禹翔和思思目送着他们上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之外。三人挥了挥手,算是无声的告别,然后转身回到了茶室。

“终于搞定啦,”张金枇伸了个懒腰,轻松地打趣道,“从今天这个高效的会议开始,咱们公司算是正式步入正轨,有名有分了。”

思思闻言笑了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我虽然没在企业上过班,但也知道这样的薪酬方案真是脑洞大开。我现在都迫不及待想看到员工们的反应了。这种方式在我们医院估计行不通,医生护士都太论资排辈了。”

张金枇轻轻抿了口茶,若有所思地说道:“嗯,其实所有企业做大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论资排辈。能够真正发挥人才的能动性的企业,少之又少。医院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发挥已经算是非常好了,甚至比绝大多数企业都要优秀。”

思思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好奇地问道:“琵琶姐,我怎么觉得你们开会的方式,跟我们医院每天的早会流程有点像啊?我听翔子说他们公司开会都要放PPT,汇报半天,而你们是各自看材料,就像我们医院开会一样,没有人读病例,都是值班医生护士直接说昨天病人的情况,然后主任提问,当班医生回答,大家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最后开医嘱,各忙各的,效率很高。”

张金枇还没来得及回答,王禹翔就抢先笑道:“这事我听大师姐说过的,还不是被老师给影响的。老师大学毕业后做了几年医生,后来下海经商,但他开会的方式还是像在医院一样。我们公司现在开会都是各自放PPT,汇报都要好几个小时,真正讨论问题的时间其实很少,其实大家都不想担责任,报告完毕就算完事了,然后听老板吩咐,他说啥就是啥。”

张金枇点点头,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上一个工作的单位也是不允许放PPT的,但是要提前做PPT会前发给参会人员看。想当年,我第一份工作的那个公司,老师是老板的顾问,我那时候大学刚毕业没学过别的开会方式,就跟着老师学习他的开会方式。后来换了几家公司工作,人家都觉得我这种方式挺好的,于是我就越来越依赖这种方式了,现在也改不了了。”

三人聊了一会,一起走出了会议室,抬头看天空,夜色晴朗,一轮残月刚刚露头......

(创业项目公司注册完成,第一份客户合作合同签署、公司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公司正式启动,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