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你孙子被前世的债主缠上了(1/2)

几年前的一个雨夜,那天雷声轰鸣,大雨倾盆,村里的老李家突然传来阵阵哀嚎,原来是老李的独子小李,在外打工不幸遇难,尸体都没能运回来,只留下一封冰冷的书信和一抔黄土。老李哭得肝肠寸断,整个人像是被抽干了魂儿。

就在这时,赵寡妇敲响了老李家的门。她手里提着一盏昏黄的灯笼,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却也有几分坚定。“老李哥,我知你心痛,但小李他还有话没说完,让我来帮你传达吧。”赵寡妇的声音温柔而有力,仿佛一股暖流,悄悄温暖了老李那冰冷的心房。

老李半信半疑,但看着赵寡妇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眼睛,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于是,赵寡妇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开始喃喃自语,仿佛在跟空气中某个看不见的存在对话。片刻之后,她睁开眼,眼眶微红,却带着一丝释然。“老李哥,小李说他很挂念你,让你别太伤心,他在那边一切都好,还托我给你带句话,说家里那棵老槐树下的酒缸里,他藏了点东西给你。”

老李一听,愣住了。那棵老槐树下的酒缸,是他和小李一起埋下的,说是要存些好酒,等小李娶媳妇时拿出来庆祝。没想到,这竟成了小李留给他的最后念想。老李颤巍巍地走到老槐树下,挖开泥土,果然找到了那个酒缸。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几坛好酒,还有一封信和一块玉佩。信上是小李对父亲的深情告别,玉佩则是他母亲留给他的遗物。

这件事之后,赵寡妇通鬼的名声就在村里传开了。起初,大家只是抱着好奇和敬畏的心态,偶尔有人来找赵寡妇问问已故亲人的近况。但渐渐地,赵寡妇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从简单的传话到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甚至是帮助亡魂完成未了的心愿。

比如有一次,村里的张婶儿家的小孙子突然高烧不退,请了多少大夫都束手无策。张婶儿急得团团转,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赵寡妇。赵寡妇一听,眉头紧锁,随即闭目沉思。不一会儿,她睁开眼,微微一笑:“张婶儿,你孙子这是被前世的债主缠上了。今晚子时,你准备些纸钱和香烛,到村口的老柳树下烧给他,再念三遍‘冤家宜解不宜结’,自然就好了。”

张婶儿半信半疑,但死马当活马医,还是照做了。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第二天小孙子就退了烧,活蹦乱跳地跟没事人一样。这事儿一传开,赵寡妇在村里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几乎成了村民们心中的“活菩萨”。

然而,赵寡妇自己心里清楚,她哪有什么通鬼的本事,不过是比别人多了几分细心和同理心罢了。她善于观察人的情绪变化,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到他人未说出口的心事。而那些所谓的“通鬼”,不过是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帮助人们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出口罢了。

比如她跟老李说的那番话,其实是她之前无意间听到小李跟村里的小伙伴提起过老槐树下的酒缸。至于张婶儿家小孙子的事,则是她凭借自己多年照顾孩子的经验,判断出孩子可能是被吓到了,需要一种仪式来安抚心灵。至于纸钱和香烛,不过是她借用了村里流传的迷信说法,让张婶儿有个心理寄托罢了。

但赵寡妇并不介意村民们把她当成“通鬼”的高手。她觉得,只要自己的话能让人们感到安慰和希望,那她就是值得的。于是,在桃花村的每一个夜晚,当月光洒满大地时,总能看到赵寡妇那盏昏黄的灯笼在村间小道上摇曳生姿,为那些迷失的灵魂指引方向。而村民们也都知道,只要跟着那盏灯笼走,就能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归属。

话说赵寡妇的名声越传越远,连邻村的人也开始慕名而来。有的是为了打听已故亲人的消息,有的是为了解决家里的怪事,还有的,纯粹是出于好奇,想亲眼见见这位传说中的“通鬼”高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